心臟
心臟的作用是推動血液流動,向器官、組織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應氧和各種營養物質,并帶走代謝的終產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細胞維持正常的代謝和功能。體內各種內分泌的激素和一些其它體液因素,也要通過血液循環將它們運送到靶細胞,實現機體的體液調節,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相對恒定。此外,血液防衛機能的實現,以及體溫相對恒定的調節,也都要依賴血液在血管內不斷循環流動,而血液的循環是由于心臟“泵”的作用實現的。
肝臟
肝為魟魚最大的消化腺,也是最大的腺體,它不僅分泌膽汁參與消化活動,而且有營養物質代謝、貯存糖原、解毒、吞噬防御等重要機能,在胚胎期還有造血功能。肝質軟而脆,呈紅褐色。肝管、肝動脈、門靜脈、神經、淋巴管等由此出入。肝門的右前方有膽囊。肝的表面包有一層漿膜,通常稱為被膜,被膜的疏松結締組織深入肝的實質,將整個肝臟分隔成若干個結構體。
肝小葉是肝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在肝小葉中央貫穿著一條小靜脈稱為中央靜脈,肝細胞以中央靜脈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狀排列成一行行的肝細胞索,肝細胞索之間的空隙是肝血竇,竇壁有枯否氏細胞。肝血竇互相吻合,并與中央靜脈相通。相鄰兩條肝細胞索之間的間隙形成的小管道稱毛細膽管(膽小管)。門靜脈、肝動脈分別帶著從消化道吸收來的各種營養物質和含氧動脈血同肝管一起由肝門入肝并分支伴行在肝小葉之間,分別稱為小葉間靜脈、小葉間動脈、小葉間膽管,它們所在的這個區域稱匯管區。通過肝動脈流入肝臟的動脈血以及通過門靜脈流入肝臟的靜脈血,分別經小葉間動脈和小葉間靜脈流入肝血竇,在此與肝細胞進行物質交換,然后匯入中央靜脈,最后匯集成肝靜脈入下腔靜脈。
膽小管匯集成稍大的管道,再逐級匯集成更大的管道,最后形成左、右肝管經肝門出肝。肝細胞分泌的膽汁進入膽小管,經各級膽管和肝管流出。門靜脈和肝動脈入肝后反復分支,最終與肝血竇相連接,在此與肝細胞進行物質代謝。
肝細胞不斷分泌的膽汁,入毛細膽管,經小葉間膽管流到左右肝管,再經肝總管入膽總管,最后經腸乳頭開口流入腸;或由肝總管轉經膽囊管入膽囊貯存。在食物消化時,膽囊收縮,將膽汁則排入腸以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肝臟是生物的重要器官,有很多功能。肝臟是生物體內的化工廠,肝內進行的生物化學反應達500種以上,其主要生理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糖代謝:食物中的糖類消化變成葡萄糖經腸道吸收后,肝臟就能將它合成肝糖元并貯存于肝臟,當機體需要時,肝細胞又能把肝糖元分解為葡萄糖供給機體利用,當血液中血糖濃度變化時,肝臟具有調節作用。
2.蛋白質代謝:肝臟是生物蛋白唯一的合成器官。除白蛋白以外的球蛋白、酶蛋白以及血漿蛋白質的生成、維持和調節都需要肝臟參與。氨基酸代謝如脫氨基反應,尿素合成及氨的處理均在肝臟內進行。
3.脂肪代謝:中性脂肪的合成和釋放、脂肪酸分解、酮體生成與氧化、膽固醇與磷脂的合成,脂蛋白合成和運輸均在肝內進行。
4.維生素代謝:許多維生素如A、B、C、D和K的合成與儲存均與肝臟密切相關。肝臟明顯受損時會出現維生素代謝異常。
5.激素代謝:肝臟參與激素的滅活,當肝功能長期損害時可出現性激素失調。
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的分解與合成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轉變等,主要是在肝內實現的,由于三大營養物質在分解時能放出大量的能量,因此,肝也是產熱器官。
解毒作用:肝臟可以將進入體內或在體內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有毒物質,通過氧化和結合的方式,將有毒物質變為無毒或毒性較小的物質。如體內蛋白質水解為氨基酸,氨基酸分解產生的氨,經肝作用轉變成無毒性的尿素。內源性或外源性的有毒物質,大多經肝細胞的作用使其毒性消失、減弱或結合,轉化為可溶性的物質以利于排出。肝臟還可將氨基酸代謝產生的大量有毒的氨經肝細胞內的線粒體和內質網上有關酶的作用,形成無毒的尿素。肝臟是生物體內主要的解毒器官,它可保護機體免受損害。外來的或體內代謝產生的有毒物質都要經過肝臟處理,使毒物成為比較無毒的或溶解度大的物質。
吞噬作用:肝血竇,竇壁上的星狀細胞具有吞噬細菌、異物和衰老紅血球的作用。故有防御功能。肝血竇的星形細胞是吞噬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腸道吸收的微生物、異物等有害物質,多被星形細胞吞噬消化而清除。
肝臟內還可以貯存許多重要的物質,如多種維生素(維生素A、D、K、B2、B12、葉酸和煙酸等)、肝糖元、脂類、鐵等。肝臟進行的生物化學反應達500種以上,從消化道吸收來的營養物質經門靜脈入肝臟,由肝細胞合成機體內的多種物質,如血漿蛋白質,即白蛋白、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球蛋白、脂蛋白及糖元等,糖元貯存于肝細胞內,其分解物質(葡萄糖等)則釋放入血。肝細胞也參與維生素的代謝,如貯存維生素A、B、D、K等。肝細胞還合成膽固醇、膽鹽等物質。
分泌和排泄功能:肝細胞不斷地生成膽汁酸和分泌膽汁。膽汁在消化過程中可促進脂肪在小腸內的消化和吸收。如果沒有膽汁,食入的脂肪約有40%從糞便中丟失,而且還伴有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不良。同時還可以將血紅蛋白的代謝產物(膽色素)以及進入體內的細菌,隨膽汁排入腸道。
儲藏血液:肝藏血是指肝臟具有儲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生物的血液由脾胃消化吸收來的水谷精微所化生。血液生成后,一部分運行于全身,被各臟腑組織器官所利用,另一部分則流入到肝臟而儲藏之,以備應急的情況下使用。
在一般情況下,生物各臟腑組織器官的血流量是相對恒定的,但又必須隨生物的機能狀態及氣候變化的影響,而發生適應性調節。例如,生物在睡眠、休息等安靜狀態下,機體各部位對血液的需求量就減少,則一部分血液回歸于肝而藏之。當在運動量增加的情況下,生物對血液的需求量就相對增加,肝臟就把其儲藏的血液排出,從而增加其有效血循環量,以適應機體對血液的需要。
正因為肝有儲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生理功能,故又有”肝為血海”的說法。所以生物各部位的生理活動,皆與肝有密切關系。如果肝臟有病,藏血功能失常,不僅會出現血液方面的改變,還會影響到機體其它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藏血功能失常,主要有兩種病理變化:一是藏血不足,血液虛少,則分布到全身其它部位的血液減少,不能滿足身體的生理需要,因而會產生多種疾病的發生,甚至危害到生命。
由此可見,魟魚的肝非常的發達,而這種發達的狀態是為了平衡尿素在體內的平衡。在這點上就要提醒大家:盲目的下藥會增加肝功能的負載從而容易導致肝部過載造成肝失血,肝組織受損壞死等癥狀。如果魟魚非正常死亡的情況下解刨魟魚,發現腹腔大量充血,就證明肝臟的負載過重而導致魟魚死亡。所以,必須要深刻了解維護好魟魚的肝臟器官是養殖魟魚制勝的法寶。
膽囊
膽囊是通過膽管與總膽管相連的,膽囊功能:
(1)儲存膽汁:即非消化期間,膽汁儲存在膽囊內,當消化需要的時候,再由膽囊排出,所以膽囊被稱為“膽汁倉庫”。同時又起到緩沖膽道壓力的作用。
(2)濃縮膽汁:金黃色堿性肝膽汁中的大部分水和電解質,由膽囊粘膜吸收返回到血液,留下膽汁中有效成分儲存在膽囊內,變成棕黃色或墨綠色呈弱酸性的膽囊膽汁。
(3)分泌粘液:膽囊粘膜每天能分泌稠厚的粘液20ml,保護膽道粘膜,不受濃縮膽汁的侵蝕和溶解。
(4)排空:進食3~5min后,食物經腸,刺激腸粘膜,產生一種激素叫縮膽囊素,使膽囊收縮,將膽囊內膽汁立即排入腸,以助消化和吸收,在排出膽汁同時,也將膽道內的細菌與膽汁一起排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