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接受經過小腸泌別清濁后所剩下的食物殘渣,吸收多余的水分,形成糞便,經肛門而排出體外。如大腸傳導失常,可出現大便質、量以及次數的異常變化,如泄瀉或便秘或便膿血等。
大腸的粘膜表面由柱狀上皮細胞覆蓋,其中含有許多隱窩,隱窩和上皮內都有高度密集的杯狀細胞,杯狀細胞可分泌濃稠的粘液。由于在吸收Cl-的過程中與HCO-3交換,所以腸粘膜分泌碳酸氫鹽堿性物質,使大腸液呈堿性,pH8.3~8.4。碳酸氫鹽可中和食物殘渣中被細菌分解所產生的酸,這樣,糞便的中心呈酸性,pH約4.8,接觸腸壁的糞塊表面卻為中性,對腸粘膜有保護作用。大腸粘液中的粘液蛋白,能保護粘膜和潤滑糞便,使糞便易于下行,保護腸壁防止機械損傷,免遭細菌侵蝕。大腸分泌物中還含有溶菌酶、二肽酸和微量的淀粉酶, 但它們對物質的分解作用不大。大腸粘膜在吸收鈉時排出鉀,使鉀離子從組織液中進入腸腔, 從而Na+—K+在腸腔內得到交換。
大腸的分泌主要是由食物殘渣對腸壁的機械性或化學性刺激所引起,這種作用是通過局部反射來完成,與外來神經無關。副交感神經興奮,大腸分泌增加,同時大腸運動增強和血流量增加;交感神經興奮引起相反的變化,大腸分泌減少,運動減弱,血管收縮使血流量減少。
大腸的分泌活動可能與腸激素有關。大腸粘膜中含有較高濃度的血管活性腸肽,能刺激大腸分泌,調節腸腔水電解質的轉運。粘膜中的前列腺素與結腸中水和電解質的轉運變化也有關,前列腺素可能是引起結腸分泌的許多刺激的中介。
大腸粘膜不僅能分泌粘液,還能分泌以下數種內分泌激素。
(1)血管活性腸肽:由D1細胞分泌,作為神經傳遞的介質起作用,對大腸轉運水和電解質有很強的作用,能松弛腸肌,促進腸液分泌。含血管活性腸肽的神經纖維,起源于結腸粘膜下神經叢內的神經節,分布在腸壁各層。
(2)5-羥色胺:大部分存在于腸粘膜的EC細胞(親銀細胞)內,小部分存在于肌間神經叢和縱行肌中;其靶細胞是神經元和平滑肌細胞。5-羥色胺能激活腺苷酸環化酶,該酶多附于細胞內面,可促使細胞內ATP形成cAMP,刺激平滑肌,調節結腸的分節活動。
(3)P物質:由親銀細胞分泌,結腸壁內肌間神經叢的纖維含有P物質,可引起腸肌收縮,給予阿托品仍不能阻止其收縮反應。P物質還能使血管擴張和腸高血糖素的釋放。
(4)腸高血糖素:主要存在于腸粘膜的淋巴細胞內,與大腸的運動有關。
(5)生長抑素:由D細胞分泌的一種多肽物質,對腸的許多功能均有抑制作用。
(6)蛙皮素:主要存在于植物神經內,由P細胞分泌,較P物質和血管活性腸肽都少。它能促使腸激素的釋放。該激素是最先從歐洲的一種蛙的皮膚提取,故得其名。
(7)腦啡肽:主要作用于肌間神經叢和環肌,不能直接作用于腸縱肌,該激素作為神經遞質存在于腸神經纖維內。
小腸主要功能是吸收,內壁充滿褶皺,內表面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