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魚是原產于南美東北部的熱帶魚,最初被臺灣引進漸而流傳到國內。孔雀魚屬于易于上手難于精通的魚類,由于孔雀魚繁殖周期短、產仔數量多,大多資深魚友都用其繁殖培育優良品種。孔雀魚雖好養,可在養殖過程中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問題,而孔雀魚不交配則是其中一個較為棘手的問題。
飼養并用來繁殖孔雀魚的魚友相當多,而孔雀魚不交配的現象幾乎所有魚友都遇到過。那么我們看看究竟有哪些原因:
一、孔雀魚公母魚是否成熟
孔雀魚的性成熟快慢跟水質、水溫、餌料都有關系。水質差、水溫不適宜、餌料的營養含量低都有可能導致孔雀魚性成熟時間推遲。通常健康的孔雀魚從幼魚到性成熟需要1個多月的時間。如果你的孔雀魚還不到一個月的話,就等一段時間。
二、母魚產仔后魚仔被吃
剛養孔雀魚的人幾乎都會發生這種情況,對魚缸的查看缺少,對于孔雀魚產前特征不了解,而剛產下的小魚仔只有幾毫米長,小到很容易被其他孔雀魚當餌料吃掉甚至被母魚吃掉,而且孔雀魚第一次產仔只能生產十來條魚,不存心留意的話很難發現。
三、公魚性無能或者太老
孔雀魚其實跟其他動物都是一樣,都會因為身體的問題而出現可性無能的現象。性無能的公魚其實還是很常見的,先天畸形或者后天的傷病都有可能破壞魚只的繁殖系統,使其失去生殖能力。公魚太老則身體機能不足及支撐其追趕以及跟母魚交配,故而造成孔雀魚不交配的現象。
四、母魚絕育或者處于繁殖休息期
正如前面所說,母魚也可能出現不能生育的狀況。當母孔雀魚臀鰭緊閉無法跟公魚交配從而導致無法形成受精卵時,孔雀魚不交配也屬正常。繁殖是孔雀魚的強項,母魚一生總共可生產22~25次,但生產11次后要休息很長一段時間才開始第二期的排卵。可見若母魚處在這段時間內是無法繁殖的。
五、魚缸空間過小或者公母分配不當
“游魚得水”有水才能活魚,通常一公升水配置一條魚,是理想比例,若太密集可能會造成供氧不足或者水質污染等原因使孔雀魚處于病態而不愿意交配。分缸時,公母1:4是保持繁殖率的最佳比例,若母魚太多可能會導致公魚疲憊,而公魚過多的話可能會對已懷孕的母魚造成影響。
六、水質太差與水溫不適宜
孔雀魚雖是新手魚,但對于水質、水溫還是十分依賴的。水質太差的情況下魚本身的體質以及精神狀態會受到影響從而產生孔雀魚不交配的現象。水溫太高或者太低都會影響孔雀魚的正常身體機能,從而導致不交配。
七、未識別公母
對于孔雀魚不是很了解的新手來說,這個問題也屬于正常。這種情況下要么出現公母分配不當更有甚者全養公魚談何交配,魚中可不會有同性戀。
養好孔雀魚不只要知道為什么孔雀魚不交配,對于一些基本的知識也要有一定了解比如孔雀魚繁殖溫度多高為適宜、孔雀魚繁殖周期多久屬于正常等,這些都是孔雀魚繁殖培育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