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泰國虎魚,屬松雕科,學名Datnioides microlepis,英文名SiameseTigerfish,又名三間虎、南托斯魚、細鱗擬松鯛。屬原生態魚種,常用于招待貴賓和觀賞,是一種觀賞價值極高,能夠廣泛養殖的大型魚種,很受魚迷推崇,而且泰國虎魚的價格也是極其昂貴的
分布:虎魚品種中的泰國虎原產于泰國北部和中部,廣泛分布于湄公河,南湄南昭披耶河,緬甸、越南,蘇門答臘婆羅洲,柬埔寨等地。
體型:成年的泰國虎體長一般可以達到18-24吋。多數的泰虎體型比較寬厚,只有少數的泰虎身體修長,在水族箱中體長可達60厘米左右。實際上體型可以是辨別雌雄的依據之一,辨別雌雄的方法很多,比如鰓蓋,體色等。但即使辨別出來也沒有什么大作用的,泰國虎在水族箱基本不可能繁殖成功。
體色:幼年的暹羅虎魚的基本體色是白色,有黑色花紋,成年以后白色會逐漸變成黃色,形成老虎一樣的花紋。泰國虎由于生活地域的不同而有紅皮虎和黃皮虎之分,大多數的泰虎的體色比較穩定很少變黑,只有在和其他魚打斗時顏色會變的很灰暗,紋路會變的和膚色相當。它的體色越黃線條越黑越明顯,清晰,沒斷紋,成色越佳,越珍貴。
紋路:泰國虎有三紋和四紋的,常見的以三紋的為主。三紋泰國虎腮蓋后面的紋路多數是“S”形的,中紋呈鐮刀狀直接指向肛門后端,第三道紋路基本呈直線狀,中紋和第三道紋路基本保持平行,多數中紋寬于第3紋。尾紋有三道的(號稱印尼尾)、有兩道半的(V字尾和CT尾)。很多初養虎者以尾紋作為區別印尼虎和泰國虎的標準,這種方法是不科學的。泰國虎從眼部第一間開始算,總間數為六間半,所謂的半間是指尾部之倒數第三間,此間并無直貫虎魚之身高,約略結束于尾柄之開端,黃黑紋路之寬度約為1:1。泰國虎的鰭和尾柄是濃黑的并有好多斑點,虎越大越老鰭和尾柄越濃黑斑點越多。
特點:泰國虎是一種很強壯的魚種,雖名為泰國虎,性情卻溫和膽怯,很好和其它魚種混養,和同類有領域劃分。容易受到光線的改變刺激而改變體色,有一定的地域性,捕捉活餌時性情兇猛。混養的話就要注意體積差別,泰國虎曾咬開過地圖魚的肚子,但小時候生性怯懦。如果幾條體形相當的話就問題不大,但也有不少魚友養很多條虎也是養的很好。但如果你不打算虎魚混養,建議一條。
食性:泰國虎是肉食類魚類,嗜吃活餌,比如泥鰍,金魚等。但是經過一定時間的訓餌,也能進食凍魚凍蝦。生長速度還可以,比起其它的大型魚有一定差距。
環境:泰國虎適于弱酸性至中性軟水,以及有一定的低鹽度的水域,人工虎魚養殖時水中需適量加鹽。如果水質不佳,明虎變暗虎也是可能發生的!它們喜歡水草茂盛,有巖石、石洞的地方,以巖洞為家,并且很喜歡在巖洞里打滾,極為可愛。我們可以設置一些無底花盆來模擬巖洞。
疾病
虎魚常疾病多集中在3種:
第一,腸道疾病:因為虎魚是大型捕食性魚類,所以就難免被一些外界的病菌所侵擾。一般說來,感染腸道疾病的統一表現就是排泄孔拖著一條白色或者黃色的半透明狀物體。當我們的肉眼能觀察得到的時候就已經晚了。虎魚得此病的時候,常見的用法師是慶大霉素和呋喃唑酮混合使用。用量按缸的大小不定而適當爭減,一般來說一立方米80萬單位慶大霉素配1.6克呋喃唑酮。一般說來,一旦得了腸胃病,50%左右的魚都難逃此劫。所以一定要做好飼料的處理工作,一個小小的疏忽帶來的傷害或許是致命的。
第二,真菌感染:虎魚的眼睛是很吸引人的地方,而真菌感染往往就是在虎魚的眼睛上出問題,,比如虎魚蒙眼。如果在經常換水并定期投放預防藥物的情況下,虎魚應該可以避免感染。但是我們多數人是家養,做不到像養殖場那樣嚴格地消毒和處理,所以很多養過虎魚的朋友應該知道虎魚最容易得的病就是眼病。即在眼睛外邊有一層白色云壯物。虎魚很少得寄生蟲眼病,當你的虎出現這樣癥狀的時候這很有可能是刮傷后的真菌感染。如果不及時處理的話,2周左右可導致整個眼睛完全失明。遇到這樣的問題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消滅真菌就可以了,方法是在水中加入呋喃西林(常稱為黃粉),買醫用的大包更好(純度較高)。用量為每100公斤水加本品0.4克。可,呋喃西林是粉末狀的,不易溶解,所以放前可先在小容器內攪拌,再連藥帶水一起倒入缸中。
第三,紅斑病:顧名思義,就是在魚的身體上長有紅色的小斑。斑紋的形狀不一,有長條形的,扁形的,圓形的,或者體外延伸形的,其中圓形的居多。病情嚴重的情況下可以導致病患處穿孔,皮膚脫落。遇到這種病的時候,需加大鹽的用量,再配合高錳酸鉀使用。用量視病情而定,一般說來見缸中水略紫就可以了,效果非常好。也可以用孔雀石綠配合鹽使用(孔雀石綠屬高毒性藥物,不建議使用)。在這里強調一下,我們說的鹽指的是海鹽,也就是晾曬后未經過處理的鹽。家用食鹽含有大量的碘,碘含量過高可以直接使魚鰓失去呼吸功能,這也是為什么淡水魚不能生活在海水中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