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顙魚的養殖技術介紹:
1、技術介紹:
黃顙魚在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亦有巨大的市場,是出口創匯的優良品種。黃顙魚人工養殖是近年開發的養殖新技術。
2、操作要點:
(1)池塘條件:養殖黃顙魚的池塘面積要求不嚴,可大可小,但水深應保持在1.5米以上,池底淤泥不宜過厚,以泥沙質底為佳。池塘要求排灌方便,水量充足。魚種下池前用生石灰進行消塘消毒,每畝池塘用生石灰75--90公斤,以徹底清除野雜魚類和殺滅病原生物。
(2)池塘主養。 池塘主養黃顙魚,魚種規格以10--15厘米、體重15--35克左右為佳,每畝放2500--5000尾左右,并配養鰱、鳙魚各100尾,用以調控水質。餌料日投喂量,全價配合飼料按魚體重的1%--4%左右、小雜魚蝦按體重10%左右投喂。人工配合飼料可參照下述配方進行配制:魚粉30%--40%,菜餅10%--35%,豆餅20--30%,次粉15%--18%,米皮糠10%--15%,誘食促長添加劑2%--5%。
由于黃顙魚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因此,對飼料的蛋白質含量和質量要求較高,否則影響黃顙魚的正常生長。對已經馴食的人繁種苗可直接投喂人工飼料,對天然種苗還須經馴食1周左右才能正常攝食工作飼料。馴食方法:先用魚糜沿池邊潑撒,1--2天后,待魚種開始前來攝食,再逐步添加人工餌料攪入魚糜中定點投于水邊,最后轉為全部人工飼料進行定點、定時、定量投喂。
(3)混養:黃顙魚套養在其它養魚池中,可以利用池內的一些野雜魚蝦,不必為黃顙魚另行投喂飼料,每畝放50--100尾規格在35克左右的魚種,可獲得10--15公斤商品黃顙魚。套養黃顙魚種的放養規格不宜過小,池中不宜再配養其它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如大口鯰、烏鱧等。
(4)水質管理:
黃顙魚耐低氧較常規魚差,喜清潔水,因此,養殖黃顙魚的池塘水透明度應保持在35--40厘米,放養密度高的池塘應設增氧機防止缺氧浮頭。定期加注新水。黃顙魚池水不宜堿性過強,用于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過20克/立方米。
3、池塘養殖:
(1)、主養黃顙魚
①、池塘準備。黃顙魚對池塘要求不嚴,一般選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排灌方便的池塘,面積3-10畝,最好不選淤泥厚的老化池塘。每個池塘都須有可控制的進、排水口。一般主養池塘面積為3-5畝或10畝以下,水深以1.5-2.0米較為理想,池塘較淺光照度較強,不利于黃顙魚喜弱光下攝食的要求。 池塘在放魚前10-15天用生石灰(70-90公斤/畝)或漂白粉(4-6公斤/畝)進行清塘消毒。一般在池塘消毒后第2天加注水0.8-1.0米,第3-4天按350公斤/畝施入發酵腐熟的有機肥以繁殖天然餌料,等到毒性完全消失后,放入魚種,加滿池水。 每個池塘配備1臺1.5千瓦-3.0千瓦的增氧機。
②、魚種放養投放的苗種無論從天然水域捕撈或人工繁育的魚種,都要求無病無傷,體質健壯,規格基本一致,一般尾重15克左右,放養期3-4月之間,每畝放養1000-1500尾;同時每畝套放尾重100克左右團頭魴魚種100-150尾;尾重50克的鰱、鳙魚種50-80尾。搭配品種不宜用鯉、鯽、羅非魚等雜食性的底層魚類,這些魚類的生活習性與黃顙魚大致相當,混養這些魚類會跟黃顙魚爭奪餌料和棲息環境,影響黃顙魚的生長。 在黃顙魚魚種下池1周后,搭配投放一些與黃顙魚在生態和食性上沒有沖突的其它魚類,以充分利用池塘的水體空間,如搭配體長15-20厘米的花鰱50尾/畝,體長15-20厘米的白鰱200尾/畝。魚種放養時用3%-5%食鹽水浸洗消毒,以殺滅魚體表的細菌和寄生蟲。魚種下塘前,魚簍內水溫與放養池水的溫差不超過3℃。
③、日常管理堅持早、中、晚三次巡塘,認真觀察魚類活動、攝食與生長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經常注入新水,防止水質惡化,還可防止魚體發病和產生浮頭現象。最好每隔10天注入新水20-30厘米,在陰雨天要開增氧機。 由于長期投飼,池塘水質會逐漸變化至呈弱酸性,這對黃顙魚生長不利,可以通過合理的使用藥物,調節池水的pH值在7.0-8.4之間。調節池水水質的藥物多為生石灰,一般為每半個月左右用1次,每次用量為15-25公斤/畝。
④、注意事項。魚種在放養、捕撈、計數、運輸時的操作要輕,使用的工具要光滑,避免碰傷魚體。黃顙魚對常用水產藥物忍受能力不及四大家魚,這可能由于黃顙魚是無鱗魚的緣故,所以,對黃顙魚用藥一定要嚴格控制用量,防止黃顙魚因中毒而死亡。黃顙魚對硫酸銅、敵百蟲等藥物比較敏感,尤其要慎用。 出塘一定要根據規格大小、市場行情來定,一般在100克以上便可上市。
(2)、套養黃顙魚 :
①、品種搭配。魚種放養時間一般選擇在冬季或春初進行,放養規格一般為20克/尾以上,放養密度一般為2000-3000尾/畝。魚種放養前,應用3-5%食鹽水浸洗10-15分鐘后,方可放養。同時,搭配花白鰱的夏花魚種,花鰱1000尾/畝,白鰱3000尾/畝。 黃顙魚在飼養其它品種的池塘中進行混養,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將5厘米左右的大規格夏花或10-15克的冬片苗直接套養在池塘中,在不增加投喂飼料,不增加人工、水電等成本的情況下,可以增加塘中優質魚類產量及經濟效益。
②、套養密度套養密度應根據其它底層魚類放養和餌料情況而定,常規飼養方法的商品魚池塘,每畝套養5厘米左右長的大規格夏花250尾或10-15克的冬片苗種2.5公斤。經過一個生長季節的套養,大規格夏花年底可長成平均規格100-150克左右的成魚15公斤。在不是以鯉、鯽等底層魚類為主養魚的池塘,黃顙魚的套養量可成倍增加。
③、日常管理黃辣丁的養殖過程當中,日常管理比較重要,主要應抓好餌料投喂。黃顙魚是以肉食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所喂餌料可用占總量30%-40%的鮮小雜魚蝦絞碎成魚漿后,拌和60%-70%的植物性粉狀餌料(豆餅4份、小麥3份、玉米2份),添加1%維生素和無機鹽,制成團塊投喂。根據黃顙魚集群攝食的習性,在池塘中設置固定的食臺,一般每畝魚塘設食臺1-2個。每日定點投喂2次,投喂量占池魚重量的5%-9%,一般每天上午7-8時、下午5-6時各投喂1次,考慮黃顙魚晚間攝食的生活習性,上午投喂一天投餌量的1/3。
有條件時可適當投喂水蚤、絲蚯蚓、蠅蛆等鮮活餌料。魚類生長旺盛時期,可適當投喂一些水、陸草,以供團頭魴攝食。 由于投喂絞碎的動物性餌料較多,水質易惡化,要勤注新水。一般每半個月換水1次,每次換水1/4-1/3,以保持水質清新,溶氧充足。生長季節(4-9月)每隔15-20天全池潑灑1次生石灰,用量每畝10-15公斤,調節池水的pH值(6.8-8.5)。要適當投入一些活螺蜆等,用以凈化水質,并作餌料。
④、魚病防治黃顙魚抗病力強,病害少,只要預防得當,一般不易發病。在養殖過程中,要定期對水體、食臺消毒。定期在魚漿中加入1%食鹽,連續投喂5-7天,投喂的餌料要新鮮、干凈,要堅持不投喂腐爛變質的餌料。每月用1-1.5毫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或0.3毫克/立方米強氯精殺菌1次。巡塘觀察發現黃顙魚攝食不旺和行動遲緩等情況應立即檢查,一旦發現病害應及時鏡檢,進行綜合分析和確診后,對癥下藥;并加強池水更新和消毒措施。
4、精養高產技術要點 :
(1).池塘條件精養高產魚塘要求水源良好,排灌方便,面積1334—3335平方米(2—5畝),水深以1.5—2米為宜,水質清新,溶氧豐富,池底淤泥少。靜水塘必須配增氧機。 放苗前7天排干池水,每667平方米(1畝)用100公斤生石灰清塘消毒。第3天注入新水,并用“901魚蟲凈”殺滅水蜈蚣、蝌蚪等敵害,提高黃顙魚苗種成活率。
(2).魚苗放養鄱陽湖地區人工繁殖的黃顙魚苗,6月上旬可達1.5厘米,最好在水泥池或小土池中暫養10天,達3厘米左右的夏花規格再下塘。暫養期間主要投喂紅蟲和魚肉糜,后期拌喂粉狀配合飼料。放養量視池塘條件和飼料保障程度而定,一般放養量每667平方米可達5000—8000尾。正常情況下,經120—150天飼養,尾重可達100—150克的商品規格,667平方米水面單產500—800公斤。黃顙魚性情溫馴,搶食能力弱,不宜配養其他吃食性魚類。從調節水質、合理利用天然餌料出發,必須混養大規格的(100克/尾以上)鰱、鳙魚種,密度為667平方米200尾左右,混養魚單產可達150公斤。 魚苗放養前要用3.5%的食鹽溶液或60毫克/升的甲醛藥浴消毒5分鐘,以殺滅體表病菌和寄生蟲。因氣溫高,最好在外包彩布的網箱中進行。
(3).飼料投喂黃顙魚為偏動物食性的雜食性魚類,精養高產的前提是大量投喂優質飼料,并做到科學喂養。要設置2—4個食臺,并進行馴食,使魚群在固定時間到固定地點集中搶食。尾重20克以前,用魚肉拌粉狀配合飼料,加水捏成團狀投喂;尾重20—50克,投喂粒徑1.5毫米,粗蛋白含量35%—40%的配合飼料(或破碎的魚苗料);尾重50克以上,改投粒徑2.5毫米、粗蛋白含量30%左右的配合飼料。 養殖期間嚴格做到“四定”投飼:一是定點。飼料要投喂在食臺上或附近,不要滿塘隨意投喂,也不要隨魚群變動位置。二是定時。每天上午9—10點喂日餌量的1/3,下午4—5點喂2/3,每次喂30分鐘,并按“慢、快、慢”的節奏投飼,避免養分溶失。三是定量。日餌量隨水溫變化和魚的生長適時調整,日投飼率為3%—8%,一般以投飼后1小時大部分魚吃飽離開食臺為度。四是定質。確保飼料新鮮不變質,在價格合理的前提下,選擇蛋白含量高、營養均衡、適口性和穩定性好的優質飼料,正常情況下飼料系數為2.5左右。濱湖地區野雜魚資源豐富,可拌喂冰鮮魚肉,以降低飼養成本。
(4).水質管理黃顙魚喜清水,要求池水溶氧達5毫克/升,每天大部分時間不低于3毫克/升。精養塘因密度大,且大量投喂高蛋白飼料,排泄物及殘渣易惡化水質,導致缺氧浮頭,甚至泛塘。養殖期間一方面要定期沖注新水、更換老水,確保水質鮮、活、嫩、爽;另一方面要合理使用增氧機,充分利用其攪水、曝氣、增氧功能,避免池水富營養而導致低溶氧綜合征。
(5).魚病防治天然水域中的黃顙魚很少發病,但集約化高密度人工飼養易暴發細菌性病和寄生蟲病。勤洗勤掏食臺,清除殘餌并消毒食臺,是有效的預防措施。飼養期間,定期進行水體消毒,如全池潑灑0.3毫克/升強氯精或20毫克/升甲醛,0.7毫克/升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結合內服痢特靈(每公斤飼料加0.5克,連喂7天),有較好的防治作用。若病情嚴重,還可拉網集中起來用50—60毫克/升甲醛藥浴5分鐘。此外,每隔半個月每667平方米施放15公斤生石灰,既可調節水質,又可預防魚病蔓延。魚苗放養與飼養管理 。
(6)、魚苗放養:放養密度:每畝放養5—10萬尾,以單養為好,放苗時注意以下幾點:
①魚苗必須在0.9厘米以上放養,活力要好,游動正常,已開食的魚苗。
②同一池魚苗要求是同一批的魚苗。避免培育規格參差不齊,放養時操作要輕快,注意放苗溫差,溫差不要超過2℃。
③魚苗放養前一定要試水,其方法為:用桶裝一桶池水,入幾尾魚苗,經12個小時觀察無異常現象,可放心放養魚苗。
飼養管理:
(1)水質管理:魚苗淺水下塘(40—60厘米),以后每隔3—5天注換水1次,每次注換水8—10厘米,保持一定的水色,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
(2)餌料投喂:魚苗下塘后,開始不投餌或少量投喂配合團狀飼料。一周后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餌料,日投量為每萬尾苗0.25—0.5公斤配合飼料。配合飼料參考配方:鮮魚漿35%,豆餅粉25%,麥麩23%,玉米粉15%,粘合劑2%。
投喂方法:依據黃顙魚的集群攝食習性,采取多點集中投喂方法,投喂面積占池塘面積的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