屎殼郎是蜣螂的俗稱,別稱屎虼螂、屎比房、滾糞郎等,世界上約有2300種蜣螂,分布在南極洲以外的任何一塊大陸,能利用月光偏振現象進行定位以幫助取食,大多都具有糞食性,可以將糞便滾動成球狀推行向前,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屎殼郎為什么推糞球吧!
屎殼郎為什么推糞球?
屎殼郎大多數營糞食性,以動物糞便為食,常將糞便制成球狀,滾動到可靠的地方藏起來,然后再慢慢吃掉,一只蜣螂可以滾動一個比它身體大得多的糞球。屎殼郎推糞球也是為了繁殖后代,別看糞便臭不可聞,對于屎殼郎的寶寶來說可是維持生命必不可少的食物,寶寶還沒有出世,屎殼郎媽媽就為它們準備了最豐盛的食物。
屎殼郎是不是害蟲?
屎殼郎用鏟狀的頭和槳狀的觸角把糞便滾成一個球,有時可大如蘋果,初夏時屎殼郎把自己和糞球埋在地下土室內并以之為食,雌體在糞球中產卵,孵出的幼蟲也以此為食。屎殼郎在24小時內吃的食物可超過本身的體重,因為能加速使糞便轉變為其他生物能利用的物質的過程,所以對人類有益,還被認為是大自然中打掃衛生的“清潔工”。
屎殼郎有什么作用?
屎殼郎可以清理動物的糞便,抑制其他以糞便為食的害蟲,以及減少排放的溫室氣體。據美國生物科學研究所的報告,屎殼郎為美國的養牛業節省了每年3.8億美元的糞便清理費用。在澳大利亞原有的屎殼郎品種只喜愛食用小粒的糞便如袋鼠糞,而不喜歡外來的牛、羊的糞便,1965~1985年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在開始了澳大利亞屎殼郎計劃,結果改善了澳大利亞的牧場的糞便堆積問題,同時減少了約90%有害的叢林飛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