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頸龍不是恐龍,但是生活在恐龍時代,算得上是恐龍的親戚,為已滅絕的蛇頸龍屬海生爬行類的統稱,個體較大,且長頸,因以得名,從三疊紀晚期開始出現,到侏羅紀已遍布世界各地,體型碩大無比的海洋霸王,白堊紀末滅絕,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蛇頸龍的資料和圖片吧!
蛇頸龍的形態特征
蛇頸龍的外形像一條蛇穿過一個烏龜殼,頭小,頸長,軀干像烏龜,尾巴短,頭雖然偏小,但口很大,口內長有很多細長的錐形牙齒,許多種類的身體非常龐大,長達11~15米,個別種類達18米,四肢特化為適于劃水的肉質鰭腳,可根據它們頸部的長短分為長頸型蛇頸龍和短頸型蛇頸龍兩類。長頸型蛇頸龍主要生活在海洋中,脖子極度伸長,活像一條蛇,身體寬扁,鰭腳猶如四支很大的劃船的槳,長頸伸縮自如,可以攫取相當遠處的食物。短頸型蛇頸龍又叫上龍類,脖子較短,身體粗壯,有長長的嘴,所以頭部較大,鰭腳大而有力,適于游泳。
蛇頸龍的攝食習性
傳統理論認為蛇頸龍在海洋中主要以魚、魷魚和其他游水動物作為食物,其實不然,在化石中竟發現蛇頸龍腸胃中殘留著蛤蜊、螃蟹和其他海底貝類動物,這證明蛇頸龍的食譜要更為廣泛,不僅僅局限于獵食游水魚類,還可以利用長長的脖頸伸到海底尋覓各種貝殼類、軟體類動物。英國萊斯特市新沃克博物館蛇頸龍專家理查德·福雷斯特說“蛇頸龍長著細長而單薄的牙齒,從它的牙齒結構上看,雖具有食肉習性,但是它的牙齒并非很適合撕咬獵物,而是更適合在海底尋覓軟體生物作為食物。”
蛇頸龍的生長繁殖
蛇頸龍的繁殖方式與多數爬行動物產卵孵化不同,而是卵胎生。馬歇爾大學副教授羅賓·奧基夫等人對1987年發現、保存在洛杉磯縣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具蛇頸龍化石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化石是一個腹中帶著幼仔的雌性蛇頸龍,腹中幼仔體型較大,有近1.5米長,骨骼相對完整,不大可能是被大蛇頸龍吃下肚子的,這表明蛇頸龍是直接生出幼仔,不像多數爬行動物那樣產卵然后孵育后代,這種生育方式被稱為卵胎生,而且蛇頸龍不像其他爬行動物那樣一次產下多個后代,而是生育單個的大體型后裔。
蛇頸龍的游動方式
蛇頸龍在水中的推力是由前肢體像企鵝一樣拍打水面所形成,在模擬中這種爬行動物的后肢被固定不動,卻仍然游得相當好,但是如果沒有前肢,則它們非常難產生有效的動作。正因為這種區別,蛇頸龍的前肢和后肢是否同步移動變得并不重要,后肢有可能是用來調整方向和穩定身體,而不是產生推力。
尼斯湖的水怪傳說
尼斯湖位于英國蘇格蘭北部深約213~293米,長約39公里,平均寬度為1.6公里,淡水湖,終年不凍,湖中魚蝦眾多,水鳥翔集,尼斯湖水怪傳說一向都是蛇頸龍一般的生物,所以蛇頸龍沒有滅絕潛藏在尼斯湖中。直到1934年4月,倫敦醫生威爾遜途經尼斯湖,正好發現水怪在湖中游動,威爾遜連忙用相機拍下了水怪的照片,照片雖不十分清晰,但還是明確的顯出了水怪的特征,長長的脖子和扁小的頭部,看上去完全不像任何一種的水生動物,而很像早七千多萬年前滅絕的巨大爬行動物蛇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