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是出現于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并繁榮于六千五百萬年前的中生代爬行動物,或為恐龍和與它同一時代的蛇頸龍、翼龍等的模糊總稱,在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下面就來看一看恐龍的資料有哪些吧!
恐龍的體型特征
恐龍整體而言的體型很大,以恐龍作為標準來看,蜥腳下目是其中的巨無霸,在漫長的恐龍時代即使是體型最小的蜥腳類恐龍也要比它們棲息地內的其他動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腳類則比任何出現在地表的動物都要大出幾個等級。現有的證據表明,恐龍的平均大小在三疊紀、早侏羅紀、晚侏羅紀和白堊紀都不斷變化,大部分獸腳類恐龍的體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間,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動物則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間。恐龍的體重估計值大多介于1到10噸之間,倫敦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個研究指出恐龍的體重平均值約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類體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間。
恐龍的覓食習性
恐龍的食性分為草食性恐龍和肉食性恐龍兩種,草食性恐龍能夠吃到的植物受限于它們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龍為了吃到高處的植物葉子,會用后肢站立,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性恐龍和其他動物為食,各種恐龍不同的覓食方式也會在它們的牙齒上體現出來。
恐龍的斗爭習性
肉食類恐龍獵食的武器是銳利的牙齒和爪子,暴龍類恐龍會尋找落單的草食性恐龍,因此常常單獨行動。而有些恐龍則會群體行動,鎖定獵物后蜂擁而上,并用第二根趾頭的腳爪割開獵物的腹部。草食性恐龍一般會有一些特殊的“裝備”來對付肉食性恐龍的攻擊,這些裝備有時是堅韌的皮甲、骨棒或骨釘,有時是有力的尾巴。如棒槌龍等。大型草食性恐龍會集體行動,一旦受到威脅,就會集體堅守陣地并反擊。
恐龍的繁殖習性
恐龍被歸屬在爬行動物中,因而也被認為是卵生的動物,巢一般是泥巢或沙上的凹坑,有些恐龍將巢聚集在生育區,而某些特殊的種類會年復一年地回到相同的筑巢地點繁殖,有些雌恐龍產完蛋后便一走了之,讓卵自己孵化,而有些雌恐龍會留在巢邊,以保護卵和剛孵出的小恐龍。恐龍很有可能像大多數鳥類和爬行類動物一樣,擁有一個單排口泄殖腔,為糞、尿與生殖細胞共同排出的地方。
恐龍的滅絕原因
恐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之久,可是在白堊紀末期卻突然在世界各地銷聲匿跡了,滅絕原因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懸案,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各種有關恐龍滅絕的理論、假說紛紛出臺,展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大爭論。現在大多數人都接受是受到小行星的撞擊導致的塵埃在大氣中很長時間沒沉下來導致植物無法光合作用而死亡,從而生物鏈從底層崩潰,導致恐龍的滅絕。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凱勒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最進一個研究說明,在小行星撞擊地球30萬年后恐龍才滅絕的,因此恐龍的滅絕與小行星撞擊地球無直接關系,對此輿論一片大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