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英文:tadpole ) 古時寫作”科斗”,是蛙、蟾蜍的幼體,又稱蛤蟆蛋蛋。剛孵化出來的蝌蚪,身體呈紡錘形,無四肢、口和內鰓,生有側扁的長尾,頭部兩側生有分枝的外鰓,吸附在水草上,靠體內殘存的卵黃供給營養。那么蝌蚪吃什么東西長大,蝌蚪吃什么食物長得快
據張家口戈宇珍小朋友經驗,家養的小蝌蚪的玻璃瓶最好放在向陽處,用水藻、碎菜葉、煮熟的蛋黃或蚯蚓末、面包屑、金魚飼料等喂養蝌蚪,每次喂得不要太多,每隔幾天換一次水。
養蝌蚪的玻璃瓶內應放一些水草,放水草不單是為了好看,而是因為水草能不停地從水中吸收蝌蚪呼出來的二氧化碳,放出蝌蚪所需的氧氣,供給蝌蚪呼吸用。
經常給蝌蚪換水,能不斷補充進含有氧氣要及時清除掉死了的小蝌蚪和其他沉積的食物殘渣,每隔三四天要換一次水鮮水,不要用井水。
另外,即使不給他們吃東西,只要你一直能弄到河水換,大多數也能長成青蛙,水一定要多,水面跟空氣的接觸面要大,要不然會悶死。
開始爛尾時,要有使他們能爬上岸的建筑設計,因為這個時候是腮和肺呼吸轉換的時候,要有上岸的機會比較好。
蝌蚪的飼養管理蝌蚪應分級飼養,同一日齡蝌蚪按個體大小不同進行分級,每月1次,以利于統一投飼管理。合理掌握飼養密度,在分級過程中進行分群、組合,以同級個體適當的密度,進行分池飼養。飼料要品種多樣、優質,正確掌握好合理的投飼量,不可過少過多,每天定點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均衡,隨日齡增長而逐漸適當增加。在蝌蚪采食旺季或變態前后,應更嚴格做好投喂管理工作,以防各種疾病的發生或因環境條件的不適而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蝌蚪的生長階段
1、生長初期(1~10天):蝌蚪孵出三天內不覓食,依靠從卵黃中帶來的營養維持生命,過早喂食反而導致其死亡。三天后蝌蚪的活動量明顯增加,兩鰓蓋完全形成時開始覓食,按每萬尾蝌蚪投喂一個蛋黃的標準定時投喂,并適當加入一些水中天然浮游生物,如水蚤、藻類。
2、生長前期(10~20天):小蝌蚪10天以后,其食量增大,生長發育加快,開始尋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強,此時飼養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蝌蚪的成活率。因此,在飼養上必須補充餌料,以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主要以營養豐富的糊汁餌料為主,如蛋黃、玉米粉、4號粉,并輔以細嫩的藻類植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