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日報消息(見習記者 朱子嬰)岫巖朝陽鄉農民逄成相日前將一面寫有“科技服務的典范養羊戶的貼心人”的錦旗送到縣動監局畜牧技術推廣站。由于采用了推廣站提供的新的絨山羊冷配技術,他家的絨山羊羊絨產量成倍上漲,經濟效益提高近20倍。據了解,通過推廣絨山羊冷配技術,去年岫巖全縣絨山羊產業增收達9000萬元。
遼寧絨山羊素有“軟黃金”的美譽,而岫巖又是絨山羊主產區,飼養量達56萬只,數量和產量均居全省第一。自2005年起,岫巖動監部門從省育種中心引進絨山羊冷配改良技術,利用優良絨山羊的冷凍精液實施人工授精。這一新技術不僅提高了羊絨產量,而且也提高了絨山羊的個體品質。
逄成相是全縣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也是最先嘗到甜頭的羊農。他家以前養了70多只絨山羊,年收入也就一萬多元。引進冷配技術之后,母羊的產羊羔次數達到一年兩次,產羔數量大大提高,26只母羊產下81個羊羔。羊羔體質好,每只能賣到5000元,而之前羊羔每只最多能賣300元。未采用冷配改良技術育種之前,一只羔羊羊絨產量400克左右,一只成年羊產絨量600克左右。使用冷配育種之后,羔羊絨產量達到1250克,成年羊羊絨產量達1500到1600克,提高了兩倍多。僅去年一年,他靠飼養絨山羊就增收27萬元。如今,他家的絨山羊已在黑龍江、長春及周邊地區小有名氣。
據岫巖畜牧技術推廣站介紹,起初,羊農們不敢嘗試絨山羊冷配技術,即便嘗試了也不能完全掌握,推廣站的工作人員便組織羊農到省技術中心參觀,并深入農戶講解、傳授人工授精技術。經過幾年的技術推廣和冷配設備的跟進,如今冷配技術在23個鄉鎮得到全面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