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羊的數量發展和生產性能的提高。為提高羊的繁殖力,國內外科技工作者,通過遺傳、營養、激素、深部輸精和胚胎移植等生物技術的研究,卓有成效地提高了羊的繁殖力,達到了優質、高效生產的目的,取得了重大進展。
(一)加強選種和選配
1.挑選種公羊,及時淘汰不育公羊
從繁殖力高的母羊后裔中選擇公羊。重視在不良的環境條件下進行抗不育性的選擇,因為在不良環境條件下更容易顯示和發現繁殖力差的種羊。
據研究,用多胎性選出的公羔,外周血中促黃體素(LH)的含量較高,而睪丸的生長主要依賴于促黃體素的作用。大睪丸公羊女兒的初情期比小睪丸公羊女兒的初情期早,因此,睪丸的大小可作為選擇多胎性公羊的早期重要指標。又據張忠誠等(1995)報道,公羊陰囊周徑與血清睪胴濃度和射精量之間存在強相關,即陰囊周徑大的公羊,配種能力較強。經常檢查精液品質,及時發現并剔除配種能力差、受胎率低的公羊。
2.加強母羊選擇
選擇繁殖力強的母羊。母羊的產羔率隨年齡而變化。一般4—5歲時的雙羔率最高,在2~3歲時較低,頭胎初產時最低。第1胎即產雙羔的母羊,具有較大的繁殖力。選擇頭胎產雙羔和前3胎產多羔的母羊,可以提高母羊的雙羔率和繁殖力。根據家系選留多胎母羊也是一種選擇方法。如澳大利亞培育出的布魯拉品系,平均產羔率為210%,先是選出1只1產5羔的公羊和13只1產3—4羔的母羊,以后增加了1產5羔的公羊和l產6羔的母羊各1只,組成核心群,經精心選育而成。
光臉型母羊(臉部裸露,眼下無細毛)比毛臉型母羊(臉部著生細毛)的產羔率高 11%。年輕、體格較大且臉部裸霹的母羊所生的雙羔,應優先選擇利用。
3.合理選配
合理選配是提高繁殖力的有效措施。單、雙胎的公母羊,不同組合的配種,雙羔率不一樣。如單×雙為51.85%,雙×單為38.27%,雙×雙為52.43%。采用雙胎公羊配雙胎母羊,可顯著提高雙羔率。
(二)利用多胎基因
國內外的養羊實踐充分證明,用多胎品種與地方品種羊雜交,是快速、有效和簡便易行提高繁殖力的方法,如國外利用蘭德瑞斯羊、布魯拉羊和羅曼諾夫羊,國內利用小尾寒羊和湖羊等多胎品種作父本進行雜交,明顯增加了產羔數。法國用本國的法國島羊母羊,與蘭德瑞斯公羊雜交,雜種二代母羊的產羔率為181.4%,且兩年產3胎,只均產羔2.53只。美國以蘭德瑞斯羊和布魯拉羊為父本,與當地蘭布里耶母羊雜交,結果使每只母羊的產羔數平均多產0.9只。
山東東營勝利油田管理局,利用無角陶塞特羊與小尾寒羊雜交,雜一代再與陶塞特雜交二代交配,獲得較理想的肉羊新類群(含無角陶塞特血62.5%、小尾寒羊血37.5%),其產羔率達202.29%,8月齡公、母羊體重分別比小尾寒羊增加22.1kg和23.12kg。新疆紫尼泉種羊場,將湖羊血導入新疆軍墾細毛羊,培育出多胎細毛羊晶系,繁殖率達182%,比相同條件下的細毛羊提高60%~70%。新疆畜牧科學院等單位,1975年引進湖羊與當地卡拉庫爾羊雜交,培育出卡拉庫爾羊多胎晶系,使產羔率由108%提高到167%。
(三)繁殖控制技術
采用繁殖新技術,控制繁殖周期縮短產羔間隔時間。提高產羔頻率和受胎效果,增加每胎產羔數,充分挖掘繁殖潛力。
(1)誘發發情:在母羊乏情期內,通過羔羊早期斷奶、激素處理和生物學刺激等,引起正常發情并進行配種,密集產羔,從而提高母羊的繁殖力。
①早期斷奶:控制母羊哺乳期,使母羊早日恢復性周期活動,縮短產羔間隔。早期斷奶的時間,可根據不同的生產需要、斷奶后羔羊的飼養條件和管理水平等確定。早期斷奶的時間不宜過早,因為人工乳配制費用大,成本較高,故一般于產后2.5-3月齡斷奶。王立銘等(1990年)試驗,細毛羔羊舍飼培育,早期斷奶(3月齡)組比對照組(4月齡)在4月齡時體重平均高3.04kg。至配種時的母羊體重,早期斷奶組平均為53.2kg,比對照組高2.15kg,早斷奶組母羊的繁殖率及雙羔率分別比對照組提高8.19%和7.64%。可見羔羊適當提早斷奶,既利于羔羊發育,提高斷奶體重,又利于母羊抓膘配種,提高繁殖力。
②激素處理:即在非配種季節誘發母羊發情配種,增加產羔頻率。具體做法是,先對羔羊實行早期斷奶,再用孕激素處理母羊10d多,停藥后注射孕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即可引起發情和排卵。一般說來,在乏情季節誘發發情的配種結果,排卵率、受胎率和產羔效果皆不及正常繁殖季節。
③生物學刺激: 即通過環境條件的改變和性刺激的方法,于正常繁殖季節前實施配種。在配種季節到來之前1個月左右,采取一定措施,提早配種。一是調節光照周期,使白晝縮短,達到發情排卵的目的;二是性刺激,利用公羊效應,在正常配種季節之前,將結扎輸精管或 行陰莖移位術的試情公羊放人母羊群,可促使母羊提早發情。公羊的性刺激不僅可使發情季節提前,同時也能使母羊發情趨于同期化。母羊群放入公羊后24d(綿羊)、30d (山羊)內,大多數母羊發情。
保證公羊效應的關鍵,是母羊群必須嚴格與公羊隔離,時間要在1個月以上,做到聽不到聲、看不見影、嗅不到味。長期與公羊混群的母羊,不產生公羊效應。公羊效應方法簡單,是一種提高人工授精效果的適用技術。
(2)同期發情:母羊的發情周期,根據卵巢機能和形態變化分為卵泡期和黃體期兩個階段。同期發情技術,就是人為地干預同群母羊個體間各處于不同狀態(卵泡期或黃體期的早、中、晚期)的發情周期,統一調整到同一基準上,從而達到發情同期化(集中在2—3d內發情)的目的。
同期發情可用藥物進行誘發。按照所用藥物的性質與生理調控的作用,分為兩類:一是強化黃體作用的孕激素類物質,以抑制卵泡的生長發育,推遲發情,延長發情周期。二是采用促進黃體消退的前列腺素及其類似物,抑制黃體,加速其消退,降低孕酮水平,從而促進垂體促性腺激素的釋放,提前發情,使發情周期縮短。前者常年都可使用,而后者只適用于有黃體存在時,即在正常繁殖季節內應用。
①孕激素類方法 將浸有孕激素類藥物的泡沫塑料陰道栓,置于母羊子宮頸外口處,綿羊處理12—14d,山羊16~18d,取栓停藥當天,肌肉注射孕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 400—500IU,處理母羊集中于2~3d內即發情。發情者當天和次日各輸精1次。同期發情也可與定時輸精結合起來,即經處理的母羊在規定時間(取栓后48、60h)各輸精1次,不必進行發情檢查,產羔母羊率可達70%左右。
施藥方法主要采用陰道栓塞法,其他方法如肌注、口服和皮下埋植現已很少使用。常用藥物的種類及劑量為:甲孕酮40~60mg,甲地孕酮40—50mg,氟孕酮30~60mg,孕酮 150-300mg等,可任選一種。
陰道栓可以自制。取泡沫塑料一塊,加工成直徑和厚度各2~3cm的小塊,拴上尼龍細線長35~45cm,供取栓用。每塊泡沫塑料浸吸適量的孕激素制劑溶液(與植物油相混)即成。
用陰道栓塞處理母羊,同期發情串高,方法簡便,效果穩定可靠。如曾培堅等(1997)試驗,處理后24—48h共發情256只母羊,占處理總數的93,8%,其中75.1%的羊于36h前發情。王立銘等(2001)處理小尾寒羊母羊172只,處理后36h共發情164只,同期發情率95.4%。
②前列腺素方法
用于同期發情的前列腺素為F型及其類似物。國外有合成前列腺素F2a制劑,國內有上海產的氯前列烯醇等。將前列腺素F2a或其類似物,在發情周期的5~14d(綿羊)、6~17d(山羊),用肌肉注射法對母羊群進行發情同期化處理,一般在2~3d內可引起母羊發情。
前列腺素法的同期發情效果也較好,但因藥費較高,不及用陰道栓塞法經濟實惠。
2.超數排卵 于母羊發情周期的適當時間,注射促性腺激素,使卵巢比正常情況下有較多的卵泡發育并排卵,即為超數排卵。經超排處理的母羊一般1次可排出多個,甚至10余個成熟卵子。超數排卵有重要用途,一是利用超排技術處理母羊,使其配種受胎,顯著地提高母羊的產羔率;二是將優異的母羊進行超排處理和配種,作供體,進行胚胎移植,開展MOET育種,加速新品種的培育。超數排卵處理方法有二;促卵泡素(FSH)減量處理法,供體羊于發情后的12~13d開始肌注,早晚各1次,間隔12h,分3d減量注射,總劑量為200~300U(綿羊)、150—250U(山羊),一般在開始注射后的第4天發情,立即肌注促黃體素(LH)75-1OOU;孕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處理法,在發情周期的第12—13天,一次肌注PMSG,綿羊為1500—2500IU,山羊1000—2000IU,發情后18—24h再肌注等量的抗PMSG,用試情公羊試情,發情后即行配種。
3.誘產雙胎技術
(1) 補飼催情法:在配種前1個月,提高母羊營養水平,特別是補足蛋白質飼料,既能促使母羊發情,又能增加一次排卵數,誘發母羊多產雙胎。
(2) 激素處理:母羊先經試情,于發情周期第12天或13天皮下注射PMSG600~1100IU,可促使排雙卵。由于品種和個體的不同,對激素的反應差異很大,很難找到對每只羊都適宜的統一劑量,所以應在當地對特定品種進行預備試驗后,再確定適宜用量。該法最適用于產單羔的品種,對本來就產雙羔多的品種,易引發多胎,死亡率高,不宜采用。
(3)免疫法:即以人工合成的外源性甾醇類激素作抗原,對母羊注射免疫,使機體產生生殖激素抗體,與血液中相應的內源激素結合,使部分或全部類固醇失去活性,削弱或排除了下丘腦一垂體的負反饋作用,增強了FSH和LH的分泌,導致卵巢上有較多的卵泡發育成熟和排卵。
目前國內應用的免疫制劑分兩類。一類是澳大利亞科工組織(CSLRO)研制的雙羔素(簡稱澳雙),國內類似的產品有蘭州畜牧研究所研制的雙羔素(簡稱蘭雙)和上海生化研究所研制的雙羔苗(簡稱上雙),化學組成分別為:雄烯二酮-7a-羧乙基硫醚·人血清白蛋白、睪酮-3-羧甲基仿·牛血清白蛋白和睪酮-3-羧乙基琉醚·牛血清白蛋白。澳雙和上雙于配種前7周和4周分別免疫注射1次,每次每只各注射lml;蘭雙(油劑)于配種前15d注射1次,每只2m1。1987年王立銘等試驗用澳雙免疫細毛母羊的繁殖率為136.1%(11083/8145),比未免疫者提高繁殖率20.8%,其中免疫母羊的雙羔率為33.7%(2742/8145),未免疫者為15.0%(75/5160)。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自 圖1-4 垂體激素與卵巢激素的關系
1990年起,在細毛羊生產中大面積推廣應用雙羔素,取得了顯著效果。如1991年用蘭雙共注射免疫4.98萬只母羊,平均產羔率比不免疫者提高23.5%,繁殖率平均達137.4%。其中經全部免疫的一群母羊共210只,產雙羔率達71.4%(150胎產雙羔)。1990年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結合綿羊冷配試驗,用“澳雙”免疫母羊200余只,結果雙羔率提高了20%左右。
免疫法注意事項:一要嚴格遵守各種免疫制劑規定的注射時間和使用劑量,否則效果不佳;二是注意母羊營養,免疫處理的母羊配種時膘情應保持中等以上,方能獲得滿意效果,如體重大、瞟度上等的母羊,產羔率達158.8%,而配種時體膘差的母羊,產羔率只提高6%~l0%;三是選擇壯齡母羊,最好不用初產或老齡羊,以免影響免疫效果,四是為保證雙羔的正常發育和成活,應適當提高產雙羔母羊哺乳期的營養水平,并單獨組群飼喂、管理。
4.分娩控制
在預產期前對孕羊施用某些發動分娩的激素,可促使分娩提前。也可施以孕酮,阻止分娩機制啟動,推遲分娩。通常是在預產期1周內注射外源激素,如地塞米松10—15mg,或氟米松2mg,注射后約36h開始分娩,至72h結束。過早誘發分娩易發生流產。雌激素也可引起分娩。如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15~20mg,約在48h內全部分娩。該法還對乳腺分泌有促進作用,有利于羔羊發育,但易發生難產。
對某些特殊用途的綿、山羊品種,如羔皮羊誘發分娩可提高羔皮的質量。褚衍普等 (1981)對懷孕:140d左右的湖羊肌注乙底酚2次,每只1次劑量4mg,間隔9—10h,每只再肌注催產素20IU,一般3—4h后即開始產羔,結果使109只供試母羊安全產活羔223只,引產組甲級羔皮占9.87%,對照組僅占0.5%。該方法對山東青山羊有實用價值,在加強青山羊本品種選育的同時,適當配合人工引產,可迅速有效地提高青猾皮質量。
(四)采用先進授精技術
l.采用XK-2型等輸精器授精
該輸精器富彈性,操作簡單,使用安全,堅固耐用,有利于進行深部輸精,一般比常規輸精器可提高受胎率l0%以上。
2.腹腔鏡子宮角深部輸精技術
采用腹腔鏡子宮角深部輸精,能顯著提高綿羊冷凍精液的受胎率。該法是澳大利亞首先研究成功的。近些年采他們在一些綿羊育種場應用,效果較理想,據數萬只冷配母羊統計,平均情期受胎率高達70%~75%。新疆農墾科學院石國慶等(1998),借助腹腔鏡子宮角深部輸精,冷配情期受胎率為72.73%(32/44),顯著高于常規輸精的授精效果。
具體做法:用甲孕酮(MAP)或人用黃體酮加PMSG處理,前者用陰道栓處理,12d后取出,48h后輸精;后者先連續肌注10天,每日1次,于第10d肌注PMSG,次日試情,發情后4h輸精。輸精時采用特制保定架將羊固定好,剪去腹中線至乳房前的摩毛,洗凈消毒處理后,在乳房前8—10cm處用套管針刺入腹部,充入適量二氧化碳,使腹壁與內臟分離。通過套管針將腹腔鏡伸人腹腔,打開光源觀察子宮角及排卵點情況。在對側相同部位,用手術刀片刺一小口(1.5cm),借助腹腔鏡把卵巢上有黃體發育一側的子宮角用牽引鉗拉出,在子宮角遠端1/3處,將解凍好的精液輸入,放回子宮角并縫合1針,臂部肌注青霉素100萬U即可。
3.肌肉注射LRH—A3
LRH—A3,又稱促排卵3號,它是GnRH(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一種國產合成類似類。母羊注射適量的LRH—A3后,通過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引起垂體釋放LH和FSH,FSH在LH的協同下,作用于卵巢,促進卵泡成熟和排卵。桑潤茲等(1995)在給細毛母羊輸精的同時,每只肌注LRH—A350ug,情期受胎率達93.5%,比不注射者提高27.2%的受胎率。此法簡單易行,效果明顯,可作為提高羊繁殖力的一項技術加以推廣。
(五)加強營養,保持良好的繁殖體況
在配種前及配種期,應給予公母羊足夠的營養(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營養狀況直接影響公羊精子的生成和母羊的卵泡發育,以及胚胎存活。由于精子發生周期約為49d,故應于配種前1.5個月即加強營養。當體況差時,母羊為胎盤提供葡萄糖的能力低,使胚胎發育不良,甚至造成胚胎著床前死亡,降低受胎率。任何微量元素的嚴重缺乏都會影響到羊的各種基本功能,包括繁殖性能等。如王立銘(1989)試驗,于配種前15d起,每只母羊日補玉米等混合料約150g,連續補喂1.5個月,結果情期受胎率比未補料者提高29.97%。黑龍江省畜牧研究所試驗,補硒公羊的凍精情期受胎率為56.5%,不補硒者僅為48.1%。新疆農墾科學院楊玉福等(1988)用含有鋅、硒等微量元素和維生素A、E等復合添加劑飼喂母羊,結果使受胎率和繁育率皆提高了10%。國內不少資料指出,在配種前2~3周提高母羊的營養水平,對提高母羊的發情率和排卵率有明顯效果,值得仿效。
(六)應用胚胎移植與胚胎分割技術
利用胚胎移植可加速良種羊擴群,提高母羊的繁殖力。該技術已被國內外奶牛生產采用,并收到了很好效果。我國綿、山羊的鮮胚移植早于70年代即成功了。1988年秋,中國農科院畜牧研究所等切割綿羊鮮胚并移植成功。切割鮮胚二分胚的移植受胎率為53.13%,產羔率達147%,四分胚的移植受胎率為30%。1992年,我國試管胚胎冷凍移植的試管綿羊在內蒙古誕生,為世界首例。新疆農墾科學院曾培堅等(1997),應用MOET (超數排卵和胚胎移植相結合)方法繁育中國美利奴優質細毛羊,取得較理想的效果:超排效果,經產母羊只均獲可用胚為6.99枚,后備羊為5.06枚;移植效果,鮮胚移植產羔母羊率為61.4%,凍胚達37.3%;應用MOET使72只受體羊,產優質細毛羔羊104只。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利用胚胎移植技術,已將南非杜泊綿羊的冷凍胚胎首次引入我國經移植已獲優質純種杜泊羔羊52只。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宋杰等,1997年將由屠宰廠取回的山羊卵母細胞,經體外成熟培養和授精,進行胚胎移植,成功地獲得試管山羊12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