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情況
該病多發生在水溫20度以上,春夏或是夏秋季節變換之間,該階段氣溫不穩定,水質突變,也是一個誘導因素。目前從發病池塘來看只感染鯉魚,同池塘草魚,花白鰱不發病,當然該病有時也會感染鯽魚,但是目前在北方不是太常見。從3、4公分的鯉魚苗到成魚都會感染。發病周期5-7天,一般發病3、4天會是死亡高峰期。
二、臨床癥狀
病魚體色發黑,在水面或池塘四周漫游;病魚頭吻部表皮和眼球兒明顯凹陷;鰓絲有增生,粘液增多,局部爛鰓比較嚴重;內臟:脾臟腫大,肝臟發白,腸道無食。
三、治療方案
(1)停料 魚一旦發病,立刻停料,讓魚體自身免疫系統發揮功能,增強自身免疫。
(2)“水博士”+“黃金多糖”全池潑灑,下午五黃+“超碘”消毒。第二天再來一遍。發病周期5-7天,一般發病3、4天會是死亡高峰期。照此方案基本能得到有效控制。
四、發病原因
1.氣候原因。春夏交替之際,晝夜溫差變化太大。池中藻類不穩定,再加上一些不合理用藥導致倒藻、轉水。一些藻類毒素多方面誘發魚類疾病。總之一句話就是水環境的不穩定。
2.池塘老化,多年沒清淤,淤泥厚度50甚至100公分,導致池塘有害菌大量滋生。
3. 盲目增大放養密度。今年很多地方塘租翻倍增加,有些養殖戶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盲目增大魚的放養密度,放養密度的增加和相應的管理模式及養殖觀念的落后導致池塘有機物增加,病原菌滋生嚴重,從而更容易誘發魚類疾病。
4.長期不換水和消毒,水體老化和水質惡化,使池塘有害菌大量繁殖。
5.防病意識薄弱。很多用戶在魚類不發病的時候基本不用什么藥,尤其對改底調水的工作往往是水壞的時候再用,這時的效果肯定是不好。
6.缺乏科學的診斷,發病時認識不足按照常規方法治療,病急亂投醫,耽誤病程。
五、預防措施
(1)定期改底
底改產品的定期使用,對很多養殖戶來說不太容易接受。但是從今年這個鯉魚發病情況來說一些老塘還有一些長年不清淤泥的池塘發病機率很高。因為一些細菌還有一些病毒顆粒往往能在底層淤泥中存活很長一段時間,一般的消毒劑很難達到底部進行徹底消除,所以我們建議定期改底,一般在10天左右一次,多建議使用一些氧化分解性底改,效果會更好。推薦使用大廠家的產品,比如北京水世紀的“全效底改片”。
(2)定期肥水
俗話說的好養魚先養水,但是很多養殖戶往往把這個環節給忽視了。我們講當水中一些營養成份,包括一些微量元素缺乏的時候就會導致轉水倒藻,水質會發生變化。而往往很多疾病的發生都是由于水質的突變誘發的。所以,如何去保證水質的穩定和藻類的活力,就需要我們定期補充一些營養元素。有些養殖戶也存在很多的誤區,認為我的水很肥了根本不需要肥水。這種觀念更是大錯特錯,我們水很肥不代表水的藻類活力就很強,水肥不代表水中的微量元素就不缺乏。所以我們必須少量多次的定期進行追肥,保證水體的“肥、活、嫩、爽”,保證水體的穩定性。
(3) 定期調水
6-8月份,多使用微生態制制劑,比如“優加益生菌”或是“活力益水素”,平衡菌相,分解水中有機物,促進水中物質循環順利進行從而減少有毒有害物質的產生。
(4) 定期內服
我們知道疾病發生的三要素,水生動物、病原、環境。環境還是疾病發生的誘導因素,而水產動物本身卻是主導。近年來隨著飼料工業的發展,營養配比越來越豐富,魚兒的生長速度也是越來越快。而相應的魚本身的消化吸收功能卻沒有跟上,所以也容易引發一些魚的營養性疾病。所以我們建議定期內服一些保護肝臟和免疫增強劑。比如“生命元”和“肝膽泰樂”,同時也要加入一些抗病毒的藥物。
(5) 定期對水體進行消毒
雖然我們提倡以調水為主,但是合理的消毒也是有必要,可以殺滅水中的有害菌。
六、討論與小結
對于這幾年普遍死鯉魚的情況,不僅僅是1斤左右的成魚,2兩左右的魚苗同樣有這種情況,有的整坑的魚苗感染致死。對今年這種突發的鯉魚疾病,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疑似皰疹病毒加急性爛鰓”混合感染所致。也有很多人把它當成單純的細菌性爛鰓來治,結果大量使用外用消毒劑,結果越消死魚越多,造成巨大損失。
綜上所述,以后的水產養殖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各種疑難雜癥層出不窮,如果單純是等到魚發病了才去治,那起到的效果會是微乎其微。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養殖觀念,用科學的方法來指導養殖,對待魚病更是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定期巡塘,早發現早治療,從水環境的調控和魚體本身體質的增強兩方面著手,雙管齊下,共同努力把魚養好,使廣大養殖戶取得更大的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