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小魚,不同的魚有不同的食性,有草食性的,還有肉食性的,大部分草食性的的魚也是雜食性的,而肉食性的魚一般就是吃小魚、小蝦、昆蟲等,而草食性的就是以各種水草為食,也會吃一些昆蟲和小魚小蝦等。
1、草食性又叫素食性魚類,以草魚、鳊魚、魴魚為代表,以攝食植物為主,如水草、絲狀藻類、黑藻、浮萍、狗尾草、狼尾草、苦草、馬來眼子菜、菹草、稗草,以及嫩荷葉、茭白芽、菱葉、蘆葦等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還有麥葉、野萵苣、蒲公英、菜莖葉、塊根、塊莖以及豆科植物和各類種子等。釣這類魚多選用嫩菜葉、嫩蘆葦葉、瓜瓤果肉,以及嫩玉米粒、麥粒、薯塊、柳葉、西紅柿、桃李等水果,或者農產品加工的下腳料,如豆餅、花生餅、麥粉、麥麩、玉米面、大米飯團、熟薯和酒糟等為釣餌。
2、肉食性又稱之為葷食魚類。這類魚多以水體中的其他魚類和軟體動物為食料,如魚、蝦、蚌、螺、蜆、青蛙等以及陸生昆蟲或落水的禽、鳥、小動物和無脊椎軟體蟲及蚯蚓等,大型動物的碎屑、內臟等也都愛攝食。這類淡水魚有鳡魚、狗魚、哲羅魚、黑龍江鰉魚、烏鱧、鱖魚、鲇魚、馬鮫魚等。這類魚比較兇猛、力大,善于快速游弋,捕食時動作迅速,常追捕其他鮮活的小型魚類而食。垂釣肉食性魚類應選用鮮活的軟體動物或小魚、蝦為釣餌,用模擬餌,也可將其誘惑上鉤。
3、浮游生物食性浮游生物食性魚類也稱為濾食性魚類。中上層魚類和許多小雜魚,以及很多魚類的幼魚,大多以攝食浮游生物為主,鰱魚、鳙魚和鯪魚即屬此類。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浮游動物主要是有枝角類、橈足類等原生動物,輪蟲和小型甲殼動物以及無節動物的幼體。浮游生物還包括許多浮游植物,主要是水生植物中的藻類,如綠藻、黃藻、平藻、硅藻、裸藻、黑藻等。掌握了這類魚的濾食性特征,把熟面團經過充分發酵后,做成酸臭的釣餌垂釣可獲豐收。
4、雜食性雜食性魚的食物范圍很廣,對動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都能攝食,如甲殼類小動物、無脊椎軟體動物、昆蟲的幼蟲、小魚蝦、藻類、蠕蟲、貝類、米飯屑、面包屑、豆類食物的碎屑、植物的殘屑等。
5、雜屑物食性這類魚對某些食物的雜屑和殘渣有特殊的喜好,它們被稱為雜屑物食性魚類,如鯪魚、梭魚、遮目魚、鯔魚等。
6、底棲生物食性這類魚以淡水底棲動物,如螺、蜆、沙蠶、幼蚌、蝦蟹及底棲昆蟲的幼蟲和水中的環節動物等為食。其代表是青魚、鰈魚和鰩魚等,青魚實際上也是肉食性魚類的一種。因此可用底棲生物螺、蜆、幼蚌、小蝦等為餌釣青魚。
7、人工餌料食性所謂人工餌料,是指經過人為加工的天然食物,如豆餅、豆渣、米糠、酒糟、麩皮、飯粒、蠶蛹、醬糟、各種面食和經過蒸煮的薯類食物等。人工餌料,除了黑魚、鲇魚之外,各類魚都比較愛吃。
8、食性的可塑性不同食性的魚類以什么為食不是一成不變的,受它們的生態內在因素和自然環境因素(如地域、季節、餌料條件)的影響,其食性有一定的可塑性。通常釣者所說的“什么地方的魚,愛吃什么地方的食”就是這個道理。例如在南方常用大米飯粒釣魚,在北方多用面團釣魚。
此外,魚在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其食性也有明顯的差異。一般幼魚在其攝食器官尚未發育完全時,都經過吃浮游生物(包括浮游動物和浮游植物)的階段。草魚雖然以草類植物為主要攝食對象,但秋后它也喜歡吃螞蚱、油葫蘆等昆蟲。魚對餌料的選擇性較強,有擇優去劣之傾向。如在春季釣鯽魚用的蚯蚓有粗有細、有紅有黑,實踐證明用粗細適中的紅蚯蚓上鉤率就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