鵪鶉是一種我們熟悉的鳥類,它不但食用價值高,而且還有很高的養殖價值,是一種重要的農業養殖項目,我們在養殖當中,也要重視鵪鶉的孵化,那么,鵪鶉蛋怎么孵化?下面一起來進行一下了解。
一、鵪鶉蛋怎么孵化?
1、自然孵化法:選擇體型小、抱窩性強的母雞代孵,一次可孵種蛋30-40枚。孵化前期,當母雞離巢吃食時,如果氣溫較低,應在窩上加蓋棉毯等保溫。孵化過程中要防止母雞踏破種蛋。用鴿子代孵,每次可放入孵種蛋6-8枚。方法:在鴿子下蛋后準備孵化時將鴿蛋取出,放入鵪鶉蛋即可。雛鶉出殼后,要及時將其取出放入育雛器內。
2、水缸孵化法:用口徑一致的水缸、鋁盤各1只和保溫用的棉被等進行孵化。將種蛋每30-40枚放入一小網袋,然后放入鋁盤內。水缸外用棉絮等包緊保溫,內放入50℃-70℃的溫水,水量以不會接觸放入的鋁盤底為準。將鋁盤放在水缸上,再蓋上棉被。開始入孵時缸內溫度可略高些,同時盤內邊上蛋與中間蛋溫差較大,要多進行幾次翻蛋,使蛋溫基本一致后,每4小時-6小時翻蛋1次。缸內的水一般每天換1次-2次,每次只換一部分水。孵化時可在鋁盤內放一支溫度計,以便掌握溫度變化。
3、電熱毯孵化:在電熱毯的下面先鋪一層棉絮,毯上再蓋一層棉毯,上面再平放數根3厘米-5厘米見方的方木棍,將蛋盤放在方木上,可疊放2-3層,上蓋棉被,然后通電加溫。入孵后10小時-12小時,每隔30分鐘檢查1次溫度,以后可通過電熱毯的開關、翻蛋、晾蛋、蓋被的厚薄等控制溫度。每天翻蛋5次-6次。
4、火坑孵化法:這種方法主要適用于北方地區。養殖戶可以做一土坯火炕,然后在炕床上進行孵化,方法基本上與電熱毯法相似。
5、機器孵化法:這種方法主要是采用市場上的孵化機來進行的,成本相較于前面幾種要稍大一些,只要是用作禽蛋的孵化機均可用來孵化鵪鶉。
二、怎么提高鵪鶉蛋孵化率?
1、種蛋選擇種蛋應新鮮,花色要好,符合不白皮、不軟皮、不沙眼的要求,其蛋重一般在9~12g或以上,蛋形應一頭稍尖,一頭稍圓,蛋的直徑與橫徑比以1∶1.4為宜。
2、種蛋保存種蛋貯存室要空氣流通,室內無蚊蠅、無鼠害,室內的有害氣體濃度應在規定的衛生標準以下。種蛋不宜震動,要防止冷風直吹和太陽直射。種蛋保存時間:夏季7~8d,冬季不能超過10d左右。
3、種蛋消毒種蛋入孵前應進行一次消毒,可將種蛋放入蛋盤內(蛋直立或稍傾斜,大頭朝上)后放在蛋架車上推入孵化機內進行消毒。一般可采用熏蒸法消毒,用藥量為每平方米用福爾馬林28mL,熏蒸時間為20min。
4、溫度掌握孵化溫度相對穩定在37.8~39℃,因鵪鶉胚齡、品種和季節的不同,可適當調節孵化溫度。一般情況下,胚齡愈小,要求孵化溫度相對高些,隨著胚齡的增加,其孵化溫度可適當降低,蛋用型品種要求孵化溫度偏低,兼用型品種則要求溫度偏高,早春要求孵化溫度稍高,以后隨氣溫逐漸上升,孵化溫度可適當降低。孵化室內的溫度應保持在20~25℃。
5、濕度控制濕度一般是指孵化室內的相對濕度。濕度應隨胚胎的不同發育階段調節,孵化開始時,濕度應保持在55%~60%,中期為了排尿囊液和羊水,相對濕度應降低到50%~55%,后期為便于鵪鶉出殼,防止絨毛粘在蛋殼上,相對濕度宜提高到65%~70%。濕度主要是通過增減孵化器內水盤的面積和控制孵化室的灑水量進行調節。
6、通風換氣孵化過程中應隨著鵪鶉胚齡的增長逐漸開大孵化器上的通氣孔。孵化前8d每天換氣1~2次,8d以后適當增加換氣次數。孵化器內有出雛的情況下,通氣孔應當全部打開,以利雛鵪鶉呼吸。
7、翻轉種蛋翻轉種蛋的孵化位置和角度主要是使種蛋受熱均勻,促進胚胎活動和防止胚胎與蛋殼粘連。孵化時應每2h自動翻蛋一次,翻蛋的角度為60°,在出雛前2~3d停止翻蛋。
8、驗蛋孵化期間一般應驗蛋2次,通過驗蛋可了解胚胎的發育情況。頭照可在入孵后4~5d用驗蛋燈來照蛋,受精蛋顏色發紅,可見胚胎血管呈蜘蛛狀,中央有黑眼,未受精的蛋則透光度大,照蛋顏色與蛋殼色澤相似。二照應在入孵后10~13d進行,此時應將胚胎發育中止的蛋取出,以免其發臭,污染孵化器內的空氣。
9、確保出雛種蛋入孵后16~17d后便能出雛,如孵化溫度比較均勻,一般可在2~3h內出雛完畢。在立體孵化器內,由于孵化層次不同,溫度不均,出雛時間應延長一晝夜。幼雛出殼羽毛干后即可放進預熱的育雛箱中進行護理。難以出殼的雛鵪鶉可人工破殼助產。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現在知道了鵪鶉蛋怎么孵化,鵪鶉蛋的孵化方法主要有自然孵化法、水缸孵化法、電熱毯孵化法等,孵化方式的選擇也要根據具體飼養的情況來進行合理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