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石蛙怎么養?石蛙也稱棘胸蛙、石蛤、石雞、山雞、石凍、飛魚等名,具有肉味鮮美、生長快、個體大的特點,是主要的食用蛙之一,而且還具有滋補強壯等保健功效,那么野生石蛙怎么養呢?具體的野生石蛙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蛙池的選擇
石蛙屬穴居動物喜陰,要求水源潔凈無污染,人工池的建造要靠近山溪泉水,背陰平坦之地。
蛙池的建造
蛙池一般用磚石結構,面積8–10m㎡,長方形,不超過12㎡,過大不便于管理,過小浪費材料。池高1.2m,墻面和池底用混泥土摸平,以便保水和防逃。根據成蛙,幼蛙,蝌蚪不同生長期對水深的要求,分別在4、6、12cm處和池底設4個排水孔。池中央用磚石間隔4 cm縱橫放置,上面用多塊水泥板履蓋,形成洞穴,上面做食臺,食臺四周種植一些水草,食臺面積不得超過整池的113。穴的高度要高于最高水面1一3 cm. 種蛙的捕捉種蛙的來源為野生的石蛙,根據石蛙夜間捕食的特點,一般3月、9月晴天夜間捕捉最合適。石蛙喜食瑩火蟲,對忽明忽暗的光敏感,捕捉時用香煙、香等在石蛙繁居的山塘、溝溪處甩動.當聽到石蛙上岸聲后,立即用手電照住,石蛙怕強光不動,即可捕到。
親蛙的選擇和飼養
石蛙捕到后即刻選擇進池,雌蛙選擇100 g以上腹大腿圓,跳躍力強,皮膚無損作親蛙,雄蛙150g以上,胸刺明顯,抱對力強完好無損作親蛙,雌雄比為1:1不同溝系的放養,密度為5一10對/㎡。親蛙的飼養是生產的一個關鍵環節,以鮮活的昆蟲,小動物為主,晚8一10時投喂,投喂量為群體重的2% -5%0晴天多喂,陰雨低溫天少喂,注意常換水,保持水質清潔和飼料多樣化。
產卵和孵化
第2年春天,水溫上升15℃時,石蛙冬眠結束開始捕食,此時要保證親蛙的攝食量。當水溫上升到18℃時,雌雄蛙抱對產卵,體外受精,受精卵吸水澎脹粘在穴壁上。將受精卵取出放人孵化池或將產后雌雄蛙移走,增加水深浮化皆可。孵化期要用微流水,用防蚊網罩住池頂,防止蛇蚊幼蟲危害蛙卵,水溫18一25℃時約6一7天蝌蚪可出膜。
蝌蚪期飼養
剛出膜的蛾鮮只能作垂直游泳不吃食靠卵黃供給營養,3一4天后開始作平行運動,開始吃食,主要用雞蛋黃和折婦等研磨投喂,20天后補充一些植物性飼料如菜葉等,60天后蝌蚪長出后肢,70天后前肢長出,75天后蝌蚪藏在洞穴中不食不動脫尾變成幼蛙。
幼蛙的飼養
蝌蚪變態到幼蛙后完全改變了食性,飼料全部為活體動物,且以個體小的昆蟲為主,如螞蟻、蠅蛆、黃粉蟲等,如飼養得當,幼蛙當年可達50 g以上,第2年8一9月可上市。 成蛙的飼養成蛙同親蛙飼養基本相同,只是放養密度增大50一60只1時,投食量為群體重的2%,特別注意水質問題。
病蟲害的防治
石蛙抗病力強,一般不生病。常見病害主要是腐皮病;防治方法一是蛙進池前用生石灰、強氯精等對池消毒。蟲害主要是蛇蚊幼蟲對蛙卵的危害,防治方法是孵化期用防蚊網阻止蛇蚊于池水中產卵。
關于野生石蛙養殖技術給大家介紹到這里,在我國食用石蛙的歷史悠久,現在隨著養殖技術的發展,石蛙也逐漸走上了百姓們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