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觀賞魚養殖技術
觀賞魚的養殖技術雖然不復雜,但由于其特別嬌貴,如果管理不科學,和其他飼養魚類一樣也極易患病,造成大批死亡。因此,想要養殖觀賞魚一會要掌握一定的養殖技術。
1、觀賞魚對水質的要求比較嚴格,用水要經過選擇,自來水必須除氯;禁用雨水;飼養過程中,要勤排污、除糞、換水;放養密度要適宜,以保證水的質量;在養殖過程中要認真觀察水質變化,必要時徹底清箱;換水時,新、老水的溫差不要超過5℃,還要采取措施防止晝夜溫差驟升驟降。
2、魚缸、魚池和工具的消毒魚缸、魚池等養魚的容器要經常刷洗和消毒,以殺滅水中或魚體上的病原體,杜絕傳染源。如果池塘、水泥池、魚缸等發生過魚病,必須徹底消毒。
3、新購進的觀賞魚放養前,應進行魚體消毒。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外表看起來很健康的觀賞魚,也或多或少帶有一些病原體。因此消毒過的魚缸(魚池),若放養未經消毒的魚,就等于沒有消毒。生產性、營業性飼養、魚類數量多,在易發生水霉病、車輪蟲病、小瓜蟲等病的季節,每次換水時最好對魚體消毒。
4、避免魚體受傷換水、換魚時要細心操作,避免魚體受傷。以免誘發疾病。
5、保證飼料質量。飼料要新鮮、清潔、適口、發霉變質的飼料不能投喂。
二、觀賞蝦養殖技術
觀賞蝦的品種有:螯蝦、紅紋迷彩、龍紋螯蝦、天空藍魔、帝王斑馬、黃色膠囊、蘇菲亞侏儒螯蝦、水晶蝦、黃金米蝦、蘇拉維西蝦、極火蝦。
在整個的養殖過程當中,除了喂食在各個生長階段不太相同,其它日常管理方面大致一樣。下面我們就看看觀賞蝦的日常管理,都需要注意那些問題。
1、喂食
剛出生的幼蝦,會在白天時離開母蝦進食,當傍晚的時候會繼續爬回母蝦身上,這個時候主要是喂食藻類或者浮游生物、水草等。當成長到1.5-2厘米時,就算進入了亞成蝦階段,一般,半個月脫殼一次。這個階段,需要分缸飼養,一般情況下,一個30厘米左右的缸可以養殖10-13只左右。這個時期可以喂食觀賞蝦專用飼料。每天晚上喂食1次,每次喂食的量在2-3克左右。喂食量寧要少,不要多。吃不完剩下的,會敗壞水質。
飼養4-5個月左右,就為成蝦了,成蝦一般一個月左右脫殼一次,伴隨著每一次脫殼,螯蝦身體也在逐漸長大。直到身體長到最大為止,不同品種的蝦脫殼次數是不同的。這時,可以轉到大缸飼養,每缸15-16只左右。可以喂食觀賞蝦專用飼料或低吸魚飼料。量要適當的增加,每15-16只喂食10克左右。
小型觀賞蝦,在餌料方面,幼蝦一般吃藻類或者浮游生物,成蝦喂食觀賞蝦專用飼料,就可以了,每天喂食一次,每100只喂食1克左右。
2、溫度調節
水溫調節是觀賞蝦飼養一個重要環節,在冬季,水溫偏低時,最常見的加熱工具是加熱棒,我們可以使用加熱棒,使水溫達到要求的標準。
在夏天高溫季節。飼養蝦的朋友怎么調節水溫呢?一般使用空調降溫,一般情況下,室溫要比水溫高4度,適當的調節空調溫度,就能保持適當的水溫。
3、照明管理
除了溫度外,照明也很重要,觀賞蝦脫殼時需要補充鈣質,適當的光照能夠促進鈣質的吸收,一般每天需要8小時光照。當自然光照不足時,可以用人工光照補充到8小時。燈光的選擇盡量選擇色溫在10000開爾文左右的,接近日光的燈。
4、水質調節
水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在飼養小型觀賞蝦的過程中,如果水質發生變化,可以在水中加入軟水樹脂,來調節酸堿度。可將軟水樹脂用水稀釋加入到水中,邊加邊用測試筆測試,直到調出符合小型觀賞蝦的酸性水質為止。
飼養螯蝦時,如果水的堿度偏低,我們可以在水中加入電解質液,來提高水的堿度。
5、疾病防治
觀賞蝦相對觀賞魚來說,飼養較為容易,但也易發生疾病,主要原因有,水質不良、打斗受傷、寄生蟲等。
養殖觀賞蝦與觀賞魚有一個區別是,換水,蝦對水質的要求沒有魚高,所以在水質培養好的情況下,不必定期換水。當蝦缸中的水分蒸發比較多時,適當的加水就可以了。但要注意的是,加水后要測量水的酸堿度。如果發生變化,要將酸堿度調整到適合蝦生存的標準。
如果是由于寄生蟲導致蝦的生病甚至死亡的話,那么,在實際飼養過程中。我們會使用一種市場上常見的“渦蟲藥”一般1升水中加入1滴就可以了。可以有效的殺死缸中的寄生蟲。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螯蝦打斗。引起的受傷。所以飼養時,要盡量每只缸中只養殖同一種螯蝦。并且在缸中放置適量的蝦罐、竹炭筒等躲避物。避免打斗受傷。
三、觀賞龜養殖技術
很多人覺得觀賞龜嬌氣、容易生病,一不小心它就死了,自己還以為它在冬眠,根本不像想象中那樣長壽。其實觀賞龜也不像你想象中的那么難養,要養好觀賞龜,你必須先了解它們的習性。
1、兩棲性
這點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它們平時生活在水中,夜晚到陸地覓食。性成熟的龜將卵產在陸地上,不經過完全水生的階段。在陸地上時,發達的龜甲能幫助它們減少水分蒸發,因此水陸兩棲就so easy啦。
2、雜食性
大多數的龜都是雜食動物,從植物到昆蟲再到各種動物內臟,它們都能很好地消化。而且龜都耐饑餓,有時幾個月不吃也不會餓死。
3、群居性
臨床上經常可以看到龜背甲磨得光滑、四肢磨破的情況,這幾乎都是由于它們喜群居造成的,有些龜即使出現上述癥狀也不愿分散。
4、變溫習性
龜是變溫動物,當溫度低至10℃時,龜就開始冬眠。而當溫度升高至15℃后,又開始岀穴活動。研究表明30℃是龜的最佳進食、活動和生長溫度。
5、需要光照
龜在家養時需要模擬自然環境的光照條件,對于國內的朋友來說,冬季需要維持8小時光照,而夏季則需要長達16小時。如果龜處于繁殖期,那么人工光源也是有講究的,要采用全譜光。使用白熾燈提供熱源的時候,注意不能灼傷龜。
6、水量和濕度要平衡
一般水陸兩棲龜的水量能淹沒龜全身就可以。水棲龜以頭部能順利露出水面呼吸為宜;陸棲龜只要能保證充足飲水。此外,龜對濕度要求較高,需維持在35%-75%之間。
7、繁殖習性
對于龜的繁殖來說,它們需要溫暖潮濕的陸地卵穴。如果你面臨龜在繁殖期的問題,那么陸地繁殖環境則需要你慎重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