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口魚

馬口魚:別名山鳡_麻口_桃花板_花叉魚_桃花魚_馬口鱲,為鯉形目、鯉科、馬口魚屬、波魚系列品種,原產于亞洲中國,除青藏高原、新疆、臺灣,南至海南島、北至黑龍江的東部均有分布。野生于各大淡水河流湖泊。因上頷兩側邊緣各有1個缺口,正好為下頷的突出物所嵌,形似馬口,因此得名。富含礦物元素K、Mg、Ba,EPA的含量高大7%,尤其是DHA,其含量高達20%,這在其他魚類中是很少見的。由于近年來,捕撈強度過大和生態環境改變,野生資源已十分稀缺。
溪流性小型魚類,游動敏捷、善跳躍,在自然環境中,野生于水溫較低的山澗溪流中的水體中上層,對水質要求較高。它肉味鮮美,被譽為“魚中極品”,深受廣大食客喜愛,且繁殖力強、生長速度快,肪中人體必需脂肪酸含量豐富。
生存環境:中性
最大長度:20cm
形狀分類:梭形
顏色分類:黃色_灰色
活動區域:中上
飼養難度:較易
性情習性:敏捷_群游
適宜溫度:24℃±3℃
酸堿范圍:6.7±0.4
硬度范圍:8±4
壽命年限:3年
食物飼料:雜食
馬口魚形態特征 >
體形較小,通常在10-20cm。體延長,側扁,銀灰帶紅色,部分魚腹部有著紅藍相間的花紋,又被稱為“紅袍”。頭后隆起,尾柄較細,腹部圓,頭大且圓,吻短,稍寬,端部略尖。口裂寬大,端位,向下傾斜。口大,上下頜邊緣凹凸。口角具1對短須,眼較小,鱗細密,背鰭短小,胸鰭長,腹鰭短小,臀鰭發達,尾鰭深叉。背部灰褐色,腹部灰白,體中軸有藍黑色縱紋。
馬口魚飼養方法 >
非常貪食,為偏肉食的雜食性魚類,以水體中的小魚和水生昆蟲等為食,雖然以肉食為主,但在食物不足時也可攝食草籽、樹籽、水藻及商品飼料等。因此在養殖中,完全可以用人工配合飼料馴化養殖。
馬口魚雌雄分辨 >
生殖期雄魚頭下側、胸腹鰭及腹部均呈橙紅色。
馬口魚繁殖方式 >
催產池直徑2m,孵化采用錐形孵化桶。成熟的雌魚腹部柔軟膨大,生殖孔微紅,卵巢輪廓明顯,用手輕壓腹部有彈性。成熟的雄魚吻端、尾鰭有明顯的珠星,全身具有十分鮮艷的婚姻色,輕壓下腹,有乳白色精液流出,入水即散。雌雄親魚的配比為1/1。催產水溫21℃,效應時間為22h,之后雌雄親魚即開始追逐產卵,產卵約持續一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