鯪魚

鯪魚:別名鯪_土鯪_鯪公_雪鲃_雪鯪_花鯪_土鯪魚,為鯉形目、鯉科、鯪屬、鯉魚系列品種,原產于亞洲東南部,熱帶、亞熱帶地區。我國分布于珠江、閩江、瀾滄江及元江水系,以珠江西段為最多。鯪魚作為雜食性魚類,攝食池塘浮游動植物、有機碎屑、殘餌糞便等,故又被稱為池塘的“清道夫”,更是肥水塘養殖的上佳選擇。鯪魚作為鱖魚、筍殼魚的優質餌料,需求量也不斷增大。鯪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A、鈣、鎂、硒等。
因鯪魚有不挑食、飼料來源廣、水質適應能力及抗病力較強、易于混養、群體產量高等優點,珠江水系江河捕撈和池塘養殖的主要魚類之一,我國已有好幾百年的養殖歷史。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深受南方消費者喜愛。
生存環境:中性
最大長度:30cm
形狀分類:梭形
顏色分類:褐色_灰色
活動區域:中下
飼養難度:較易
性情習性:溫和
適宜溫度:24℃±3℃
酸堿范圍:6.8±0.3
硬度范圍:9±4
壽命年限:3年
食物飼料:雜食
鯪魚形態特征 >
體長20-30cm,重0.5kg左右,最大可達4kg以上。體梭形,側扁,腹部圓,無腹稜,背部在背鰭前方稍隆起。吻圓鈍,口向下,體形側扁而長。體色青白,有光澤,腹部銀白,顏色較淡,鰭青灰色,但末端呈赫紅色。胸鰭上方有深藍色帶閃光的菱形斑。雖然外形有些像鯉魚,但其體長是體高的2.5-3倍,比鯉魚的體形細長些。鯪魚的額須十分粗短,與鯉魚的觸須有明顯的區別。
鯪魚飼養方法 >
屬暖水中下層魚類,不耐低溫。水溫低于7℃死亡,15-30℃食欲旺盛,當水溫高于31℃時,食欲減退。植食為主,常以下頜的角質邊緣在水底面塊等上面刮取著生藻類,包括硅藻、綠藻以及高等植物的碎屑和水底腐殖質。鯪魚喜食豬糞、牛糞、雞鴨糞、米糠、麩、菜籽餅等。在池塘養殖條件下,可攝食米糠、花生麩等飼料。鯪魚對流水很敏感,江河的回水灣是最佳釣位。
鯪魚雌雄分辨 >
幼魚尾鰭基部有一黑色斑點。
鯪魚繁殖方式 >
繁殖期4-9月,集中于江河中上游產卵。2冬齡達性成熟。雌魚最小成熟個體23cm,雄魚22cm。產卵場所多在河流的中、上游,以北江為最多,廣西梧州以上的西江支流亦有鯪魚的產卵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