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鯰

黃河鯰:別名蘭州鲇_蘭州鯰,為鯰形目、鯰科、鯰屬、鯰魚系列品種,原產于亞洲中國黃河中上游流域。野生于河流緩流處或靜水中。1977年命名。在市場利益的誘惑下,濫捕導致其資源衰退,野生個體價格逐步攀升。目前其人工繁殖已取得成功,現市面個體多為人工養殖。在池塘中混養鯰魚,還可以清除野雜魚,改善水體環境,增加主養魚產量,提高經濟效益。肉可入藥,可利水、催乳,主治水腫、乳汁不足。
我國特有的淡水鯰魚品種,野生個體稀少,屬珍稀魚類。鯰魚家族魚類大多喜渾濁的緩水低氧水質,但它喜歡較清澈的急流,肉質細嫩、鮮美,是鯰魚中的上品。富含蛋白質、礦物質等營養元素,特別適合體弱虛損、營養不良之人食用。
生存環境:弱堿
最大長度:100cm
形狀分類:梭形
顏色分類:褐色_棕色
活動區域:底層
飼養難度:中等
性情習性:兇猛
適宜溫度:24℃±4℃
酸堿范圍:7.4±0.4
硬度范圍:8±4
壽命年限:30年
食物飼料:肉食
黃河鯰形態特征 >
體長70-100cm。頭較為扁平,體后部側扁。體表光滑無鱗,皮膚富于粘液,側線上有一行粘液孔。眼小,口橫寬而大,下頜突出,須2對,頜須長超過胸鰭基部。背鰭小,第二根鰭條最長,位于腹鰭的前上方。胸鰭硬刺,前緣有一排很微弱鋸齒狀的突起。腹鰭末端橢圓。臀鰭長,與尾鰭相連。尾鰭平截或稍內凹,上下等長。體背部及側面灰黃色,背鰭臀鰭和尾鰭灰黑色,胸鰭和腹鰭灰白色。
黃河鯰飼養方法 >
底層肉食性魚類,有避光趨暗的習性,性兇貪吃,覓食活動多在黃昏和夜間,主要捕食小魚、蛙、蝦和水生昆蟲。
黃河鯰雌雄分辨 >
黃河鯰繁殖方式 >
5-6月份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