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龍為一種巨大的草食性恐龍,一種生存在侏羅紀晚期的食草性動物,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質板,以及帶有四根尖刺的危險尾巴來防御掠食者的攻擊,居住在平原上,并以群體游牧的方式和其它等食草動物一同生活,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劍龍的資料和圖片吧!
劍龍的形態特征
劍龍長著個像鳥一樣的尖喙,喙里沒有牙齒,但嘴里的兩側有些小牙,背上有17塊板狀的骨頭,在它尾巴的尖端還有著長刺,這些刺有4英尺長,前腿比后腿短,前腿有五個腳趾,而后腿有三個腳趾,走路時用4條腿,最快大約每小時是6到7公里,可能是群居生活,體長7米,如果算上骨板的高度,身高可達3.5米,整個身軀如同大象,但只有一個小得可憐的腦袋,大腦只有一個核桃般大小。
劍龍的板狀結構
劍龍身上最容易辨認的特色之一是其背部由17塊分離的平板所排列而成的板狀構造,這是一種高度特化的骨層,與現今鱷魚與蜥蜴身上的一些構造相似,這類構造不與動物的骨架直接相連,而是長在皮膚上。最初,科學家們估計這些骨板是像護蓋一樣平鋪在恐龍身上的,后來經過仔細的研究最終確定骨板是豎立的,當氣溫降低時,劍龍就會張開骨板,吸收陽光的熱量,氣溫升高時,又會將骨板轉一下,利用涼風散熱。
劍龍的食物習性
劍龍與相近的恐龍皆屬于草食性,不過進食策略與其它的草食性鳥臀目恐龍有所不同,其它的鳥臀目恐龍擁有能夠輾磨植物的牙齒,以及水平運動的下顎,而劍龍(包括劍龍下目)則的牙齒缺乏平面,使牙齒與牙齒之間無法閉合,下顎也無法水平地運動。古生物學家認為它們所吃的食物包括了苔蘚、蕨類、木賊、蘇鐵、松柏與一些果實,同時由于缺發咀嚼能力,因此它們也會吞下胃石,以幫助腸胃處理食物,這種行為也出現在現代鳥類及鱷魚當中。
劍龍的物種起源
劍龍的起源目前尚未明了,在莫里遜組下層存在一些屬于劍龍科的化石,年代比劍龍屬的生存時間早了數百萬年,這些遺骸與類似的西龍屬化石都出現在啟莫里階,最早的劍龍科化石勒蘇維斯龍出現在英國與法國的牛津黏土組,時代是卡洛維階的早期至中期。較早且較為原始的華陽龍屬是華陽龍科中的唯一屬,出現在侏羅紀中期的中國,時間大約是1億6千5百萬年前,比劍龍屬早了大約2千萬年,更早則還有生活在侏羅紀早期約1億9千萬年前的棱背龍,這種恐龍同時具有甲龍類與劍龍類的特征,德國出土的莫阿大學龍是一種小型四足類恐龍,而美國亞歷桑那所發現的小盾龍年代更早,而且擁有非絕對的雙足行動能力,這些體型較小、裝甲較輕的恐龍同時與劍龍類及甲龍類有密切的親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