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麂也稱為麂子,是哺乳納偶蹄目鹿科動物,通常生活在叢林、草地,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具有食用、藥用、觀賞、工藝等多方面的用途,為保護野生黃麂,以及滿足市場需求,現黃麂已實現人工養殖,下面小編將黃麂的人工飼養與繁殖介紹如下:
一、 麂子的認識
、外形特征:麂子為鹿科哺乳動物,也屬食草動物,象鹿,但比鹿小,毛玻黑色,雄的有很短的角。身體為毛棕色。麂子成體體重16-25千克,體長75-115厘米。腿細而有力,善于跳躍,能疾走,通稱“麂子”。鹿科的1屬,僅雄麂具短角,角干向后伸展,角尖內彎,不分杈或僅分一小杈,角基部在臉上形成縱棱脊;被毛較其他鹿科動物短而細;四肢細長、蹄狹尖;有大的上犬齒彎曲呈獠牙狀,但較麝、獐的獠牙小;頭骨略呈三角形,淚窩顯著。中國分布有三種,分別是黑麂,赤麂和小麂。赤麂,為麂類中最大的1種,體長80~150厘米,肩高約55厘米;顏面部棱長;體背棕褐或暗褐色,胸部鮮棕,后腹毛色從淡黃到純白、腋部有白色塊斑,鼠鼷部、臀部、尾下為純白色。黑麂體型略小于赤麂,體長約120厘米,肩高約50厘米;耳短圓;側蹄較其他麂發達;體背毛色棕黑,眼周至額部有一束鮮棕色簇狀剛毛,前額、耳與兩頰間有呈“v”字形橙栗色暗紋,腰腹部和四肢暗黑色,臀周、尾下部和鼠鼷部純白色,邊緣深栗色。小麂是麂類中最小的一種,也是中國特有種類。叫聲如犬吠,故又稱吠鹿或犬麂。體長70~90厘米,肩高約40厘米;臉短,顏面棱也比赤麂短;體背毛色變異較大,呈黃褐、棕黑色,頸背中央有一黑色條紋,臀周、尾下、鼠鼷部亦呈白色;蹄小于赤麂和黑麂;淚窩深而圓。
二、 麂子人工飼養與繁殖
赤麂, 以種子、嫩草、青草、樹枝等為食。春季交配。妊娠期半年左右。每胎產1~2仔。分布于中國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四川。
黑麂,以嫩枝、葉子、果實、蔬菜、豆類為食。主要在春季產仔,每胎1仔,幼仔約6~10個月性成熟。數量較少,僅見于中國浙江、安徽、福建等省的交界處。赤麂,以嫩葉、幼芽、青草、果實、種子為食。全年繁殖,產后還可受孕,懷孕期約6~7個月,每胎產1~2仔。分布于中國江蘇、浙江、福建、云南、貴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西、臺灣。疾病防治麂子生命力強,幾乎不發生疾病。但春末夏初投喂果種飼料最好僅占日糧總量的30%,以防胃氣膨脹和亞硝酸鹽中毒。同時,每天更換一次清水,并在飲水中間隔投入0.5%的環丙沙星(粉劑)定期進行腸道驅蟲、更換墊草和場地消毒。保持飼養環境清潔衛生,及時清除場內殘食糞便
三、 麂子的經濟價值
(一) 食用價值
麂子肉質細膩、味通鮮美,是野味中的上品……無論炒、煮、烤味道都非同一般。其最大的特點是無筋、不塞牙。用其肉加工腌制的干巴,味道更為鮮美。無論蒸、煮、炸、燉、炒等何種工藝,都可烹飪出醇香可口,極富民族風味。能滿足人們越來越高的不同口味的飲食需要,是真正綠色的“山珍野味”。麂子養殖管理技術麂,俗稱麂子。哺乳綱,偶蹄目,鹿科。生長在叢林、草地的一種野獸。也是一種經濟價值很高的野生動物。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黑麂為中國特有種類,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黃麂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麂中以黑麂數量最少,分布區狹窄,已列為國際瀕危動物。麂子具有食用、藥用、觀賞、工藝等多方面經濟價值。國家允許科學人工訓養及開發推廣(必須具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訓養繁殖許可證、經營許可證),對保護原始野生麂子生態資源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也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有力措施。人工養殖麂子這一新起養殖產業的開發,有著特殊的經濟價值和獨特的市場前景,各地報社記者曾多次進行了推廣報道,大力提倡麂子養殖,促進產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 藥用價值中醫認為,麂肉性味甘平,有補氣,暖身,化食,祛風,能療五痔等功效。《本草綱目》記載:"其肉主治五痔病,炸熟,以姜醋食之,大有效,麂舌可治驚風"。慈菇具行血邁淋的功效。麂肉具有補氣、暖胃、法風濕的功效。此菜具有補氣、法風濕、滋陰的功效。適用于脾胃虛弱、風濕性關節炎、肺虛咳血等病癥患者食用。
四、 麂子的市場前景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高質量生活水平的不斷追求和向往,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層次也隨之而升級,對于野味的享用和視覺美感的享受欲正日趨增強。為滿足人們的需求,開發者把市場眼光投向了麂子,但由于野生麂子為國家保護物種,禁止獵殺,且已日益枯竭,面臨絕跡,因而,為滿足廣大的市場需要,只能實行人工養殖。在人工養殖狀況下,麂子具有生長速度快、抗病能力強、常食果種、適應性廣等特點,經濟效益十分可觀,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保護了野生動物的生存繁衍和生態平衡,以上致使麂子的人工養殖成為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大力支持的項目。因此,發展人工養殖麂子,必將揭開產業經濟發展的新篇章!
野生黃麂成為了國家保護動物,但如果取得養殖許可證,那么就可以進行人工養殖、繁殖,并且進入市場銷售,希望以上內容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