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鴿每年能賺15萬
10月10日中午,走進眉山市青神縣白果鄉羅灣村1組村民楊尚云家,年方36歲的主人楊尚云正在棚里侍弄著他的心肝寶貝,原來那“咕、咕、咕……”的聲音是6000只乳鴿發出的,鴿舍里自動飲水器等設施一應具有,乳鴿長勢健康喜人。主人面露喜色地說,“這座500平方米的鴿棚按照標準化建設的,每年能出欄3萬只乳鴿,年產值達45萬元,純利潤在1215萬元之間。”
記者現場了解到,楊尚云是青神縣首個標準化規模養鴿人,被當地群眾稱為“鴿師傅”;所養乳鴿全部訂單出售,實現孵化、養殖、銷售、宰殺一條龍;乳鴿營養價值高,擺上了鄉下、城里的宴席酒桌。目前在青神市場供不應求,外省客商多次上門要求供應無貨可給。
“鴿師傅”告訴記者,“當初引進2100對乳鴿。經過精心喂養,今年5月份開始見效,每只鴿子純利在34元之間,現已賣了5批了,5個月收入5萬多元,以后收入還會增加。”
彩鋼棚里的“奧妙”
南下打工學養鴿 帶回技術創家業
2001年經人介紹,地處偏僻鄉村的楊尚云和妻子李茂玲離開父母和兒子,來到廣州最大的“小龍鴿場”養鴿。剛開始對養鴿一竅不通,師傅一邊現場培訓一邊帶;半年后,由于勤奮吃苦,掌握了怎樣配對、養童鴿、育肥、宰殺等技術,成為養鴿能人,還掌握了營銷技巧。
在廣州7年的養鴿生涯中,由于長期遠離家人,楊尚云和妻子無時無刻都在都在思念家人,他們商量利用學到的技術回老家自己干,還可以照顧父母、兒子。2007年,楊尚云夫婦懷揣著省吃儉用攢下的14萬元回到老家。
“鴿師傅”楊尚云在侍弄他的心肝寶貝——乳鴿
“喂乳鴿技術性很強,眉山的氣候與廣州差異大,要想做到一次性成功,降低風險,就得熟悉和了解本地環境氣候特點以及銷售市場。”“鴿師傅”和妻子又來到仁壽一家大鴿場養鴿,熟悉本地的養殖環境。通過兩年時間的喂養實踐,楊尚云和妻子終于熟悉了本地環境氣候條件下的養殖規律和銷售市場。去年10月初,向親戚朋友借了12萬元后,投資26萬元在自家的房子邊建起了500平方米標準化養殖的彩鋼棚并引進種鴿。楊尚云終于開始實施夢想計劃。
“要發展成規模缺資金,如果有人愿意來投資合伙擴大規模的話,那些40、50歲的人員都能來做活。若有村民想養,我們將傳授技術。鴿糞可以喂魚,鴿子拋灑的糧食用來喂豬。”楊尚云的妻子李茂玲說。白果鄉分管農業的副鄉長蘭曉東告訴記者,由于養乳鴿資金投入大,技術要求高,盡管目前還沒有群眾愿意養殖,不過,鄉里有了養鴿能人后,相信能帶動發展。(四川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