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傳統技術繁育出來的海參苗種,幼體及稚參育成率不穩定。依靠藥物治療的苗種,即使有些療效,但治標不治本,后期保苗時病害不斷反彈。

采用傳統技術繁育出來的幼參,抗病力低,尤其是出售的小白點苗種,養成率很不穩定。幼參入池塘后,成活率也很低,往往回捕率只有20%。近幾年,海參工廠化育苗技術發展很快,由5年前注重治療,發展到今天注重防護;由注重微生態的調水凈水,發展到采用“植物能量活性物質”修復、凈水、營養免疫為一體的促進健康綜合防護技術。
該技術的應用使海參育苗取得極為理想的效果。海參幼體變態率大幅度提高,板上稚參滑板病發病率降低,健康狀態顯著增強。使得剝離后的稚參非常健康,抗逆性增強,生長速度加快,換水量減少,能源、人力等育苗成本大大降低。為后期海參保苗提供了優質稚幼參,為保苗成功奠定堅實基礎。下面將育苗程序詳細作以介紹:
1、浮游耳狀幼體期營養免疫,水環境修復凈化:打底水至池水位三分之二,投入“育苗衛士1號2毫升/立方水體+八株神愛菌5毫升/立方水體”后,將選育的耳狀幼體入池。再次使用時,每次按照換水量補充“育苗衛士1號2毫升/立方水體”。
2、浮游期耳狀幼體餌料:使用單細胞生物餌料干粉,如:海參促長消化菌素、酵母多肽、破壁小球藻粉、海洋紅酵母粉,日投喂劑量0.2-2克/立方水體,每日2-4次投餌,品種搭配一次一品。300目過篩后投喂。根據攝食量確定每次投喂劑量,視攝食強度增減。
3、浮游期耳狀幼體換水量:以漸進式加水模式為主,3-4天加滿,5天后可以換水,換水量視幼體密度及水質狀況而定。
4、浮游期耳狀幼體密度布置:0.3-0.4個/毫升。
5、氧氣量:采用連續增氧或者間歇增氧。
6、樽型幼體下板數量及網片數量:按照常規操作數量。
7、 浮游幼體期急性感染性疾病治療:早期出現癥狀為幼體爛邊、胃縮、爛胃、幼體緩慢下沉,生病幼體非正常代謝分泌物導致水質渾濁。采用潑灑“三寶有機碘0.5-1毫升/立方水體+育苗衛士1號1毫升/立方水體”,連續2天。
8、浮游幼體非感染性疾病治療:出現癥狀為幼體胃動力下降,食物流運動緩慢,厭食不長,發育遲緩,運動纖毛彎曲。該現象多是由于水質理化指標不達標,尤其是重金屬超標或餌料投喂不適問題所致,可潑灑“育苗衛士2號2毫升/立方水體”。
9、板上稚參感染性疾病治療:出現癥狀為細菌感染引起稚參滑板、揪團,化皮征兆時。采用潑灑“三寶有機碘05毫升/立方水體+育苗衛士1號1毫升/立方水體”,連續2天使用。
10、板上稚參非感染性疾病治療:出現癥狀為中毒、腫嘴、縮水,厭食癥狀時,可潑灑“育苗衛士1號1毫升/立方水體+育苗衛士2號1毫升/立方水體”,連續使用2天。
11、板上稚參改善腸道:稚參板上出現拖便時,可潑灑“海參整腸生5克/立方水體+育苗衛士1號1毫升/立方水體,連續使用2天。
【案例分享】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大連金州新區杏樹屯鎮德寶養殖場 孫得寶
孫得寶80年代大連海洋大學畢業,在金州海洋漁業局技術推廣站從事海參養殖技術服務多年,從事海參育苗工作18年。自2012年開始,連續5年采用新技術繁育海參苗種,以人工促熟,升溫繁育海參苗為主,總3000水體。120個池子,僅升溫育苗能賣出小白點7萬頭以上2500-3000斤。
近幾年,孫得寶自行人工促熟種參。將新技術應用到海參育苗后,海參從幼體發育到稚參剝離,苗種成活率、質量、產量非常穩定。售出的稚參苗種,成活率高,生長速度快。小白點不愁賣,都是回頭客。因為參苗質量好,賣價比其他苗場高。養殖戶買回去的參苗成活率都達9成以上。
孫得寶總結,使用海參育苗新技術與傳統技術相比,浮游期幼體很少出現細菌性疾病,幼體健康良好。幼體爛邊、爛胃、胃萎縮、下沉病癥幾乎極少遇到。偶爾遇到海參幼苗胃里食物轉動慢,胃動力下降時,少量使用藥物就可治愈。
采用“植物能量活性物質—育苗衛士”繁育參苗,主要特點是,育苗水質穩定,換水量小;苗種抗病力強,對環境適應性強;參苗胃腸道功能好,餌料消化吸收好。餌料僅采用單細胞生物餌料干粉即可,避免冷凍單胞藻解凍后的細菌繁殖給環境帶來二次污染。幼體變態率高。上板稚參生長速度快,腸道好,成活率非常高,稚參健壯。
“海參育苗新技術的應用使我們育苗成本降低,尤其在當前用工成本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我們3000水體,只有5個員工,而且由于換水量低,倒池時間延長,綜合成本大幅度下降。育苗效益顯著提高。”孫得寶如是說。
【案例2】大連瓦房店交流島光洋水產養殖公司 于丙福
自2013年以來,連續4年采用新技術繁育海參苗種,常溫育苗,單位水體出海參小白點10萬左右的一斤以上,苗種質量較之前大幅度提高。海參保苗過程中很少生病,保苗成活率高,苗種健壯,入池塘后成活率8成以上。養成時,無論是度夏還是過冬,新技術生產出的苗種,抗逆性強,經過環境應激后,也極少出現損失。
另外,育苗成本大幅度降低,換水量少,倒池時間延長了,人力成本降低了。而且許多添加劑也減少使用了。
“與傳統技術相比,從幼體餌料到水質改善及修復技術的轉變,不僅是成本降低,更是苗種質量大幅提高,稚參幼參很少生病,化學藥物基本不使用了,參苗生長速度快,抗應激能力強,換季時經常縮水、吐腸等病癥大大減少了。”于丙福說道。
4年來,百名技術員按照新技術育苗,都有極好效果,成功率都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