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子魚又名沙烏鱧、塘鱧,是一種很受人們喜愛的魚類,隨著野生數量的減少,呆子魚在市場上的價格節節攀升,因此不少養殖戶從中看到可觀的利潤,引進呆子魚進行養殖。今天小編就將呆子魚的養殖技術分享如下:
一、營養價值
沙塘鱧雖屬肉食性魚類,但其食物大多為小雜魚和經濟價值低?沙塘鱧歷來被歸在高檔水產品行列,清明前后,菜花金黃,沙塘鱧體肥籽滿,成為長三角地區餐桌上獨特的佳肴。其含肉多、少刺、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8.39克、脂肪0.98克、鈣0.42克,還含有磷、鐵、維生素等。人體必需氨基酸和鮮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一般魚類,有滋補、益筋骨和腸胃、治水氣、痔瘡等功效。妊娠期和產婦多食有保健作用,與螺肉、河蝦、竹筍、春韭共稱為江南五大春菜名鮮。
二、繁殖性能
在江蘇、安徽地區,沙塘鱧多在1齡性成熟,雌性最小成熟個體體長5.7厘米,體重4.7克,4~6月為產卵繁殖季節。雌魚成熟系數在3月底4月初急劇增大,4月上旬達最大值21.21%,之后急劇下降,7月底最低為0.59%。個別魚有雌雄同體現象,左側為精巢,右側為卵巢。產卵場多在背風的湖灣內。雄魚于晴朗的夜間或中午先在水深1~2米的岸邊石洞、破瓦罐及蚌殼內營穴,發出“咕咕”叫聲,引誘雌魚入巢。產卵活動一般在早晨6~7時,水溫18~25℃時進行。卵整齊排列粘附于蚌殼、瓦片或石塊上。雌魚產卵后即離去,雄魚則守巢護卵,直至仔魚孵出。
三、池塘條件
池塘要求水質清新、溶氧充足、無污染,面積以0.5~5畝為宜,用石砌塘基,塘底鋪沙,且要平坦,排注水方便,水深1.5米左右。
四、魚種投放
放苗前,池塘要排干水。清淤后,曝曬至池底干裂,曝曬后每畝用生石灰100~150公斤或用漂白粉5~10公斤消毒,以殺滅病原菌、野雜魚和敵害生物。3~5天,在池底鋪瓦筒、瓦片、大口徑竹筒、報廢大輪胎或灰色塑料管等作為棲息隱蔽物,然后用40目網過濾進水,水深60~80厘米,并施碳酸銨0.5~1公斤/畝及過磷酸鈣0.05~0.1公斤/畝肥水,3~5天便可放魚苗。入池前的魚種可用5×10-6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藥浴5分鐘左右。投放時要小心地從池邊不離水面放魚入池,對于活力弱、死傷殘的魚種應及時撈起。魚種放養密度應根據養成的具體情況而定。
沙塘鱧成魚既可混養也可單養,尤以混養為好。沙塘鱧飼養池中可種植一些水生植物,以供其棲息隱蔽,還可改善水質。混養不僅可讓沙塘鱧捕食池中的野雜魚,還可增加放養品種及產量,有利于提高養殖經濟效益。一般在養殖河蟹、青蝦和四大家魚等的池塘中混養沙塘鱧,每畝放養體長2厘米的沙塘鱧夏花魚種700~1100尾,可利用塘中的野雜魚、蝦作餌料,每畝可捕獲沙塘鱧商品魚30~35公斤。如利用小型池塘主養沙塘鱧,每畝放魚種2500~3000尾,飼養7~8個月,畝產量可達120公斤左右。不同規格的魚種應按大、中、小分池養殖,避免殘食現象的發生。可在池塘中投放野雜魚苗、抱卵青蝦,讓其在池中自然繁殖,以便連續給沙塘鱧供餌;也可投放小規格的團頭舫等魚苗,供沙塘鱧捕食。在飼養后期或飼料不足的情況下,可增投螺、蛆、蚌肉等飼料,日投喂量為在池魚體重的1%~4%。
五、飼養管理
沙塘鱧對水質的要求不是十分嚴格,水質控制指標:水溫13~32℃,pH值7.5~8.6,透明度30~50厘米,溶解氧4毫克/升以上,氨氮0.5×10-6濃度以下。定期適量換水,每15天左右用消毒劑消毒池塘,如生石灰、漂白粉、強氯精等。
沙塘鱧有底棲穴居的習性。因此要注意控制好底質環境,除注意進排水的管理,掌握好投餌的質和量外,還要注意餌料應投在餌料臺上,及時倒出殘餌。每畝可設置10個左右的餌料臺。
在呆子魚的養殖中,應注意巡塘工作,及時注換新水,并定期進行水體消毒,給呆子魚提供一個優質的生長環境,避免發生泛塘、浮頭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