鵪鶉在我國養殖特別普遍,它是一種重要的農業養殖項目,具有很高的養殖價值和經濟效益,在養殖當中,日常的喂養特別關鍵,那么,鵪鶉吃什么食物?下面一起來進行一下了解。
一、鵪鶉吃什么?
鵪鶉主要吃雜草種子、豆類、谷物及漿果、嫩葉、嫩芽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蟲及幼蟲,以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等。飼養的鵪鶉主要吃玉米面、米糠、豆餅粉、麩皮、魚粉、骨粉、葉粉、食鹽、青菜、昆蟲等。
飼料更多樣化,營養要全面,可以選擇品質好、適口性強、營養比較齊全、價格便宜、貨源比較充足的飼料來組成配合飼料。鵪鶉食料以半濕料為主,每天喂食5次,每天每只給精料30克左右。
鵪鶉,體長18厘米,身體小而圓,褐色帶明顯的草黃色矛狀條紋及不規則斑紋,雄雌兩性上體均具紅褐色及黑色橫紋。常成對而非成群活動。經常活動在生長著茂密的野草或矮樹叢的平原、荒地、溪邊及山坡丘陵一帶,有時也到耕地附近活動。分布于歐洲、非洲、亞洲北部、中部、西部和南部等,在中國繁殖于新疆西部的莎車、裕民等地至東部的羅布泊,越冬于西藏南部和東南部,有時也到云南西北部的中甸。
鵪鶉是一種候鳥,常棲居于氣候溫暖的地方,是稚科中遷徙能力相對較弱的一種,翼羽短,不能高飛、久飛,往往晝伏夜出,喜夜間遷徙群飛,遷徙時多集群。日本農林部曾有人給一些野鶉帶上特殊標記,然后放回自然界去。以調查其活動情況,結果證實了鵪鶉的趨溫性。中國國內兩種野生鵪鶉每年6-7月份在新疆西部,內蒙古東部繁殖,然后向南遷徙越冬。
根據初步的調查與考證,兩種野生鵪鶉的南遷路線可能有三條:從內蒙古和新疆直接南遷,分別到達遼寧、河北黃河沿岸和西藏呂都地區越冬;從昌都地區繞青藏經四川、陜西、河南一帶繼續南遷到達長江中下游地區;從昌都地區經云南、貴州遷至東南沿海地區。每年3-4月份遷飛回新疆、內蒙古等地繁殖。遷飛距離在400-1000千米左右。當然也有留在當地繁殖或局部遷移的鵪鶉喜歡在當地溫暖、濕潤的水草上筑巢。除繁殖期外,多成小群活動。除遷徙時外,一般很少起飛,飛行時呈直線,常貼地面作直線低空飛行。叫聲為響亮、清晰如滴水般的三音節哨音,常在清晨、黃昏或夜晚時鳴叫。被驅趕時發出刺耳的哨音。每年4月初至4月中旬遷到繁殖地,秋季于9月中旬至9月底離開繁殖地。遷徙時成群,多在夜間進行,白天則躲在草叢,灌叢中休息。
二、鵪鶉飼料
1、能量飼料
鵪鶉常用的能量飼料有谷實類飼料、糠麩類、糟渣類和塊根塊莖類。
(1)谷實類在能量飼料中占主要地位,用量最大,主要有玉米、小麥、大麥、碎大米、小米、高粱等。這類飼料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粗纖維含量低,蛋白質含量在20%以內。玉米在配合日糧中占35%一65%,小麥占10%一20%,碎大米的用量可占20%一40%。
(2)糠麩類主要有麩皮、米糠等,粗纖維含量較高,在日糧中用量以不超過10%為宜。
(3)塊根、塊莖和瓜類飼料主要有馬鈴薯、甘薯、芋頭、甜菜、胡蘿卜、南瓜等,其碳水化合物含量豐富,適口性好,易消化,但蛋白質、鈣的含量低,且含水量高,不易多喂。
(4)糟渣類有豆腐渣和各類粉渣,含水較多,易酸敗變質,應現做現喂,且不能喂得太多。
2、蛋白質飼料
(1)動物性蛋白質飼料主要有魚粉、肉骨粉、蠶蛹粉、血粉、雞蛋、小魚、小蝦、蚯蚓、蝸牛等、有魚粉是從常用的動物性蛋類飼料,但應注意檢查其質量。肉骨粉由于骨肉比例不同,營養成分也有很大的差異,配料時應特別注意。另外為了降低飼料成本,可以進行育蟲養鶉。角粉用量可占日糧的3%一7%左右,肉骨粉雛鶉不超過5%,成年鶉可占日糧的5%-10%。
(2)植物性蛋白質飼料主要有大豆餅(粕)、花生餅、芝麻餅、菜籽餅、棉籽餅等。其中大豆切(粕)為最好,可占日糧的飼料級維生素26種10%一30%;菜籽餅和棉籽餅含纖維較多,同時均含有有毒物最好不用,若用要進行脫毒處理,并在日糧中嚴格限制用量,一般要控制在3%一5%;花生餅雖然適口性好,但多吃易致瀉,還易被黃曲霉菌寧與小,而造成黃曲霉毒素中毒,應妥善保管。
3、礦物質飼料
常用的單純補鈣的礦物質飼料有石粉、貝殼粉、蛋殼粉等,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含鈣33%-37%。貝殼粉和蛋殼粉利用率較高,石粉易選用含氟和鎂較少的。另外,蛋殼粉應經過高溫消毒,以免傳播疾病。同時含鈣和磷的礦物質飼料有骨粉、磷酸鈣、磷酸氫鈣等。
一般蒸制的骨粉品質較好,而天然的磷酸鈣往往含較多的氟,對鵪鶉有毒性,需要脫氟后使用。
補鈉主要用食鹽,一般在鵪鶉飼料中的含量不應超過3%,過量會造成中毒。
另外,可添加適量的細砂礫,有助于鵪鶉的消化,日糧中混入0.2%-0.3%,或單獨喂給,或放人砂浴盤,供自由采食。
4、維生素飼料鵪鶉常用的維生素飼料有青綠多汁飼料、干草粉及人工合成的維生素制劑。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現在知道了鵪鶉吃什么食物,鵪鶉主要吃雜草種子、豆類、谷物及漿果、嫩葉、嫩芽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蟲及幼蟲,以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等,養殖當中,要根據它的食性來進行合理的喂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