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茴魚

北極茴魚:別名茴魚_魚華_斑鱒子_紅鱗魚_海羅茨_北美茴魚_黑龍江茴魚_貝加爾湖茴魚,為鮭形目、鮭科、茴魚屬、鮭魚系列品種,原產于亞洲、北美洲,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朝鮮、蒙古、加拿大、美國。野生于高海拔中大型及寒冷清澈的淡水湖泊和河流中。1776年命名,共3個亞種。由于過度捕撈,級河流興修水壩、水庫,改變了其產卵、攝食、越冬環境,對繁殖和生存造成了很大影響。2021年列為我國2級保護動物。
冷水性底層魚類,體長而側扁,類似鱒魚的身體。它肉質鮮美,是名貴的食用魚類,因漁民多在洄游期進行捕撈,使得資源量顯著下降。此外它適應性不強,對污染十分敏感,世界各地種群數量一直再持續下降。
生存環境:汽水
最大長度:50cm
形狀分類:梭形
顏色分類:褐色_灰色
活動區域:中下
飼養難度:很難
性情習性:兇猛
適宜溫度:17℃±5℃
酸堿范圍:7.2±0.5
硬度范圍:8±4
壽命年限:12年
食物飼料:肉食
北極茴魚形態特征 >
體長20-40cm,重1-2kg。有記錄以來最大體為76cm,重3.8kg。頭短,靠近魚頭部位上面有黑色小斑點。吻鈍短,眼大,鰓幫細尖,口裂稍斜,上下頜約等長。鱗中等大。尾鰭深叉形,前背窄棱狀。魚背通常最暗,呈深紫色或藍黑色到藍灰色。兩側較淡,身體的背面側面有微小的鱗片,呈現出各種顏色,從虹彩灰色到淺綠藍色。腹鰭可以有鮮艷的顏色,如粉紅色或橙色條紋。生活在最清澈的水域中的北極茴魚往往會呈現出更亮的顏色。
北極茴魚飼養方法 >
原生地河流和湖泊寒冷,含氧量高。4-5月,遷徙到上游覓食產卵。夏天返回到下游更大的溪流和湖泊,然后在冬天,遷移到更深的地方。以底棲生物、小魚、藻類和植物為食。在短暫的北方夏季,北極茴魚以漂浮的水生昆蟲為食,例如黑蠅、蜉蝣、石蠅和石蛾。有時,北極茴魚會捕食掉入水中的產卵鮭魚、小魚或陸生昆蟲的卵。壽命可達18年,已知阿拉斯加的個體可以活32年。
北極茴魚雌雄分辨 >
在顏色上存在性別二態性,雄性比雌性有更多的橙色、淺綠色和藍色鱗片,雌性有更多的暗色和深色鱗片。繁殖雄性的體色較亮,背部后部較大。小魚腹部為白色,但魚體兩側有幾條深色的橫斑,長大后逐漸消失。
北極茴魚繁殖方式 >
3-4年性成熟。早春從越冬棲息地遷移到巖石溪流產卵。雄魚通過閃爍五顏六色的背鰭來向雌性求愛,雄魚與多只雌魚交配多次。產卵后,卵沉到河床的底部。雄魚會保衛它們的產卵區長達7天,以對抗其他雄魚。卵2-3周孵化,孵化后,魚苗立即向平靜而溫暖的海岸線水域游動,在那里它們將在夏季結束時長到5-1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