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鱭

鳳鱭:別名子鱭_鳳尾魚_烤籽魚,為鯡形目、鳀科、鱭屬、其他系列品種,原產于太平洋西部沿岸,包括中國、韓國、朝鮮、越南、日本。1758年命名。漁汛期,雄魚往往多于雌魚。肉可以入藥,味甘、咸,性寒。可補氣健脾、瀉火解毒,主治脾氣虛損、瘡皰。2019年,我國停止發放鳳鱭專項捕撈許可證,禁止天然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我國長江、珠江、閩江等江河口的主要經濟魚類之一,魚汛季節產量較高。可鮮食,制罐頭尤佳。野生于河口汽水水域,繁殖期結成大群洄游產卵。產卵后親魚回歸海里生活,幼魚在河口成長,冬季將臨便游向海洋,在海里越冬。
生存環境:汽水
最大長度:38cm
形狀分類:刀形
顏色分類:黃色_銀色
活動區域:中下
飼養難度:較難
性情習性:溫和
適宜溫度:24℃±4℃
酸堿范圍:7.2±0.3
硬度范圍:10±4
壽命年限:6年
食物飼料:雜食
鳳鱭形態特征 >
體延長,側扁,向后漸細長。腹部棱鱗顯著。頭短,側扁。吻短,圓突,吻長等于或稍大于眼徑。眼較大,近于吻端。眼間隔凸圓。鼻孔緊位于眼的前方,前鼻孔稍小。口大,下位。口裂斜行。上頜骨向后伸到或超過胸鰭基底,上頜骨的下緣有細鋸齒。齒細小,絨毛狀。體被薄大圓鱗,頭部無鱗,腹緣有棱鱗。尾鰭不對稱。上葉尖長,下葉短小。下葉鰭條與臀鰭條相連。體銀白色,體背部淡綠色。鰓孔后部及各鰭鰭條基部金黃色。唇及鰓蓋膜桔紅色。
鳳鱭飼養方法 >
河口中小型魚類,食物中幾乎全是浮游動物,以甲殼類為主。包括螢蝦、糠蝦類、端足類、燐蝦類更次之。體長15cm以下時以撓足類為食,體長15cm以上時以燐蝦類、口腳類和十足類等為食。幼魚以枝角類、橈足類和端足類等浮游動物為食。體長達6cm后,食物成分逐漸改變,以小黃魚、矛尾蝦虎魚、龍頭魚等幼魚和魚卵、蝦類、橈足類、端足類為食,也吃一些其他小型動物如槍烏賊和蝦蛄等。
鳳鱭雌雄分辨 >
鳳鱭繁殖方式 >
在渤海灣,6-9月產卵,而在福建為5-6月。懷卵量為5000-20000粒。在河口處產卵。卵為漂浮性卵,卵粒透明,圓球形,淡青色,卵黃呈泡沫狀油球多達幾十個。在水溫9-23.8℃時,經32h,仔魚便破膜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