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絲鱭

七絲鱭:別名青鱭_白鼻_鳳尾_馬齊,為鯡形目、鳀科、鱭屬、其他系列品種,原產于亞洲東部,我國分布于福建閩江、九龍江、廣東韓江、珠江流域。野生于河口及周邊海域。七絲鱭的營養成分與刀鱭相近,蛋白質中的精氨酸、亮氨酸、賴氨酸含量較高。取腹中飽含卵粒的雌魚,油炸調味,食之香脆,余味無窮。其肉作為藥用,味甘、性平,可補氣活血、瀉火解毒。用于治療慢性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及瘡癤癰疽等癥。
典型的河口洄游魚類,我國常見的主力經濟水產,肉味鮮美,常鮮銷,也可制成鳳尾魚罐頭出售。七絲鱭、短頜鱭、鳳鱭的個體雖不及長頜鱭大,但她們產量很大,肉質、味道、經濟價值相同。我國用鱭魚生產的五香烤子魚罐頭,在國際上久負盛名。
生存環境:汽水
最大長度:30cm
形狀分類:刀形
顏色分類:黃色_銀色
活動區域:中下
飼養難度:較難
性情習性:溫和
適宜溫度:24℃±4℃
酸堿范圍:7.2±0.3
硬度范圍:10±4
壽命年限:6年
食物飼料:雜食
七絲鱭形態特征 >
體長16-30cm。體延長,前部較寬,自臀鰭起向后減窄,背緣平直。頭較小,吻圓鈍,吻長略大于眼徑。眼中等大,近于吻端。眼間隔寬,中間略高。體被薄圓鱗,易脫落。鱗片前緣圓凸,后緣整齊。臀鰭低而基長,與尾鰭相連。腹鰭起點在背鰭前小棘的下方,距胸鰭起點小于距臀鰭。尾鰭小。體背青黃色,側腹銀白色。背鰭、胸鰭、腹鰭基部淡黃色,尾鰭末端微黑。
七絲鱭飼養方法 >
以介形類、橈足類、等足類、端足類為食。
七絲鱭雌雄分辨 >
雌魚體型大于雄魚。性成熟個體體長,雌魚10-29cm。雄魚10-22cm。
七絲鱭繁殖方式 >
4-7月為其產卵期。性腺發育雄魚和雌魚基本相同。親魚每年產卵2次,第1次2-3月,產卵完畢,親魚群體向外海轉移,至5月發現的幼魚體長已達約4-5cm,至秋季產卵魚群再次群集在河口處,于8-9月作第2次產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