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斗魚

香港斗魚:別名網紋彩兔_香港門魚_香港長腳鱸_香港黑叉尾斗魚,為鱸形目、絲足鱸科、斗魚屬、斗魚系列品種,原產于亞洲中國香港東部吐露港水系,相對封閉的河流及鄰近濕地池沼。棲息于水生植物間,喜歡流水環境,性格溫順。2002年由德國魚類學家弗賴霍夫,在《淡水域魚類學探索》發表論文,定為新物種。因棲息環境相對封閉,導致分化出了不少差異較明顯的地方表現型。在鰓內部上方具有補助呼吸器官,稱鰓上器或迷路器,能納入空氣進行呼吸,在缺氧的滯水里亦能生存。
屬獨居、晝行、雜食性原生淡水魚類,同屬體型最小的斗魚品種。體色多變,可呈暗褐、暗藍、淺黑或灰綠至灰色。身型修長,叉形尾鰭修長,尾展寬大。體側無橫紋,但鱗片外緣灰黑至淡灰黑而形成網狀紋理。
生存環境:中性
最大長度:10cm
形狀分類:橢圓
顏色分類:褐色_藍色
活動區域:中下
飼養難度:較易
性情習性:好斗_孤僻
適宜溫度:23℃±4℃
酸堿范圍:6.8±0.4
硬度范圍:10±4
壽命年限:5年
食物飼料:活餌
香港斗魚形態特征 >
體長6-10cm。身體側扁延長略呈長方型,口端位,上下頜具細齒,尾柄短且側扁,尾鰭叉型。鰓蓋近后緣中央具一黑斑,背、臀、尾鰭鰭膜具朱紅色斷斑,部分邊緣淺藍綠色。無須,側線退化。
香港斗魚飼養方法 >
野生情況蝦,攝食小型至微型水生動物包括橈足類及枝角類、腹足類蚯蚓、昆蟲、小魚以及它們的遺骸。比其他斗魚對水質要求略高,能適應生活于溶氧量較少的池沼淡水環境,易受驚而躍出水面。適溫15-25℃,pH6.0-8.0,硬度為90-357ppm。
香港斗魚雌雄分辨 >
兩性異型與婚姻色均明顯,雄性頭略大圓鈍,底色較濃暗及色彩轉艷,背、臀末端及尾鰭上下兩末端隨成長顯著延長,雌性頭小略尖,腹部脹白。
香港斗魚繁殖方式 >
卵生。約2年達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