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氏鱘

達氏鱘:別名鰉魚_沙臘子_小臘子_長江鱘,為鱘形目、鱘科、鱘屬、鱘形系列品種,原產于亞洲中國長江干支流,上溯可達烏江、嘉陵江、渠江、沱江、岷江及金沙江等下游。野生于8-10m較暗的底層緩流水體。1869年命名。2009年IUCN列為極危物種。我國1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人工飼養時,幼魚餌料馴化難度比中華鱘、史氏鱘、達氏鰉等幼魚的馴食難度大,一般中華鱘、史氏鱘、達氏鰉15天左右就可以完全馴化轉食人工配合顆粒飼料,達氏鱘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馴化成功,甚至更久。魚鰾和脊索可制魚膠。
長江中上游的中型經濟魚類,肉味豐腴,魚卵經鹽漬后尤為美味。純淡水定居,略有集群,是廣溫性洄游魚類,但并不作遠距離洄游。達氏鱘、中華鱘、白鱘均為我國特有珍貴魚類,有水中大熊貓、水中活化石之稱,科研價值極高。
生存環境:中性
最大長度:110cm
形狀分類:梭形
顏色分類:青色_棕色
活動區域:底層
飼養難度:較難
性情習性:兇猛
適宜溫度:22℃±6℃
酸堿范圍:6.8±0.3
硬度范圍:12±4
壽命年限:40年
食物飼料:雜食
達氏鱘形態特征 >
體長75-110cm。體長梭形,胸鰭前部平扁,后部側扁。頭呈楔頭形,吻端尖細,稍向上翹。鼻孔大,位眼前方。眼小,均位頭側中央部。口下位,橫裂,能伸縮,上下唇具有許多細小突起。吻的腹面具2對長觸須,鰓裂大,鰓耙多且排列緊密,薄片狀。背鰭1個,后位,起點在腹鰭之后,近于尾鰭。臀鰭起點稍后于背鰭。胸鰭位低,位鰓孔后下方。體背部和側板以上為灰黑色或灰褐色,側骨板至腹骨板之間為乳白色,腹部黃白色或乳白色。
達氏鱘飼養方法 >
可適應1-32℃水溫范圍。怕強光,怕噪音,喜夜間安靜環境下攝食。食性雜,主要食物有蜻蜓目、蜉蝣目、搖蚊科、寡毛類等昆蟲幼蟲及底棲無脊椎動物,也食水生植物及藻類。人工飼養,經馴化后,可攝食豐年蟲幼蟲、水蚯蚓和配合顆粒飼料等。餌料馴化期間,若餌料投喂量不足,會出現殘食現象,體長達15cm以上時,這種殘食行為將會逐步消失。
達氏鱘雌雄分辨 >
性成熟的雄魚比雌魚小,體色也較深。幼魚皮膚粗糙,成體皮膚出現不同程度的光滑面。
達氏鱘繁殖方式 >
自然界中雌魚年齡6-8齡,體重9-16kg,雄魚4-7齡,體重4.5-13kg,性成熟。生殖期有春、秋兩個繁殖期。產卵適宜水溫16-19℃,絕對懷量6-13萬粒。性成熟的達氏鱘在繁殖季節會沿江上溯至長江宜賓以上江段進行產卵繁殖,卵為沉性和黏性卵,卵粒粘附在產卵場的石灘底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