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氏鰉

達氏鰉:別名鰉魚_鱘鰉魚_黑龍江鰉,為鱘形目、鱘科、鰉屬、鱘形系列品種,原產于亞洲中國與俄羅斯的界江黑龍江特有大型名貴經濟魚類。1775年命名。白堊紀留存的古生物群之一,曾與恐龍共同生活在地球上,有“活化石”之稱,具珍貴的科研價值,生物學家推測它是現代硬骨魚類的共同祖先。體型大、壽命長、食量大、力量強。古時曾作為貢品,送往京城供皇家享用。淡水魚類,偶在河口活動,但不洄游入海。2010年IUCN列為極危物種。我國2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性情兇猛的大型肉食性魚類,壽命可達50年以上,體長最大可達5.6m,重可達1t,有“淡水魚王”之稱。它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強、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軟骨食之可口,且具有保健功能,其“魚子醬”為上等佳肴,被譽為“黑色黃金”。
生存環境:中性
最大長度:300cm
形狀分類:梭形
顏色分類:青色_棕色
活動區域:底層
飼養難度:較難
性情習性:兇猛
適宜溫度:22℃±6℃
酸堿范圍:6.8±0.3
硬度范圍:12±4
壽命年限:50年
食物飼料:肉食
達氏鰉形態特征 >
體長2-3m。形態奇特,頭尖、尾歪、體長,身上無鱗,在背脊和兩側有5列菱形的骨板。口位于頭的腹面,較大,似半月形,口前、吻的腹面有觸須2對,中間的1對向前。吻呈三角形,比較尖。尾呈歪型尾,上葉大,向后方延伸。體背部呈綠灰色或灰褐色,體側呈淡黃色,腹部呈白色。形態與史氏鱘相似,但其左、右鰓膜相互連接,這是與其他鱘魚的不同之處,是鰉、鱘魚的分類依據之一。
達氏鰉飼養方法 >
為底棲肉食性魚類,其幼魚食物主要為底棲無脊椎動物及小魚、蝦、昆蟲,1齡后主要以魚為食,在中國黑龍江下游大麻哈魚溯河而上時,達氏鰉也大量吞食大麻哈魚。人工養殖經過馴化后,可以攝食配合飼料。其攝食強度較大,生長速度快。捕食方式與史氏鱘相似,但較兇猛,主動捕食能力強。
達氏鰉雌雄分辨 >
達氏鰉繁殖方式 >
性成熟晚,生殖周期長,雌魚初始成熟年齡為16-20年,雄體為12年以上。每年5-7月,水溫15-19℃,在黑龍江干流水流急、深水區且沙礫底質的江段產沉黏注卵,卵呈黑褐色或灰黑色,成熟卵為橢圓形或圓形。懷卵量為25-400萬粒,平均100萬粒。受精卵在水溫15-18℃經過130小時孵化出仔魚。剛孵出的仔魚帶有較大的卵黃囊,在水中作垂直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