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尾鲴

黃尾鲴:別名黃尾_黃片_黃魚_黃條_黃川_黃姑子_板黃魚_沙姑子_川條子_黃尾密鲴,為鯉形目、鯉科、鲴屬、鯉魚系列品種,原產于亞洲中國,珠江、長江、黃河及東南沿海、海南島各支流水系均有分布,野生于江河、湖泊的底層或中下層,以下頜角質邊緣刮食底層著生藻類,或以高等植物碎屑、腐殖質為食。背側灰色,腹部白色,鰓蓋后緣有一條淺黃色的斑塊,尾鰭桔黃色。
淡水中小型魚類,我國著名的河鮮野味。體長稍扁,頭小、尖,吻端圓突,口近下位。與銀鲴同屬,且形態比較相似,容易混淆。區別為:本種體相對高、厚,鱗片數量較多,新鮮時尾鰭黃色,分布范圍也較銀鲴狹小,較為稀有。
生存環境:中性
最大長度:35cm
形狀分類:梭形
顏色分類:黃色_灰色
活動區域:底層
飼養難度:中等
性情習性:溫和
適宜溫度:24℃±3℃
酸堿范圍:6.8±0.3
硬度范圍:6±4
壽命年限:25年
食物飼料:藻類
黃尾鲴形態特征 >
體長側扁,35cm左右,最長可達40cm,一般2年魚約20cm。頭小。吻鈍。口下位,略呈弧形,下頜前緣有薄的角質層。眼較大,側上位。眼后頭長大于吻長。鼻孔位于眼的前上部,至吻端與至眼前緣的距離約相等。鱗中大,側線完全,在胸鰭上方略下彎,向后伸入尾柄中央。背鰭起點約與腹鰭起點相對或稍前。尾鰭叉形。鰓耙短,呈三角形,排列緊密。鰓蓋骨后緣有一淺黃色斑塊,尾鰭呈黃色,固定標本黃色消褪。
黃尾鲴飼養方法 >
最適生長水溫22℃-24℃,耐氧能力近似白鰱。人工飼養池塘養殖可投喂糠、麩。幼魚階段的食性隨生長而變化。依次為裸腹溞、搖蚊幼蟲、裸藻、藍綠藻等。成魚的主要食物為大量的腐屑和極少數的著生硅藻、顫藻。成魚的食物營養價值較差,所以成魚周年攝食,攝食量大。在自然界中,黃尾鲴1齡魚可達100-200克。
黃尾鲴雌雄分辨 >
黃尾鲴繁殖方式 >
卵生。2年性成熟,4-6月產卵。生殖季節親魚群集溯游到淺灘處產卵,卵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