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顙魚

黃顙魚:別名昂公_黃辣丁_黃姑子_黃沙古_黃角丁_刺黃股_昂刺魚,為鯰形目、鲿科、黃顙魚屬、鯰魚系列品種,原產于亞洲東南部,中國、老撾、越南、朝鮮、俄羅斯。野生于緩流多水草的河流湖泊入口及湖泊淺水區。1846年命名。在接近繁殖后期,漁獲的雄魚數量較雌魚少,這可能與雄魚有筑巢、守巢和保護后代的習性相關。2021年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理標志商標。
小型淡水名特優水產養殖品種,喜在靜水或緩流的淺灘處,腐殖質、游泥多的地方,營底棲生活。白天潛伏水底或石縫中,夜間活動、覓食,冬季則聚集深水處。適應性強,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下也可生存,甚至離水5-6h尚不致死。
生存環境:中性
最大長度:23cm
形狀分類:弓背
顏色分類:黃色_棕色
活動區域:底層
飼養難度:中等
性情習性:溫和
適宜溫度:23℃±3℃
酸堿范圍:6.8±0.3
硬度范圍:8±4
壽命年限:7年
食物飼料:雜食_藻類
黃顙魚形態特征 >
體長18-24cm。體延長,稍粗壯,吻端向背鰭上斜,后部側扁。頭略大而縱扁,頭背大部裸露。上枕骨棘寬短,接近項背骨。吻部背視鈍圓。口大,下位,弧形。眼中等大,側上位,眼緣游離。前后鼻孔相距較遠。前鼻孔呈短管狀。鼻須位于后鼻孔前緣,伸達或超過眼后緣。背部黑褐色,至腹部漸淺黃色。沿側線上下各有一狹窄的黃色縱帶,約在腹鰭與臀鰭上方各有一黃色橫帶,交錯形成斷續的暗色縱斑塊。尾鰭兩葉中部各有一暗色縱條紋。
黃顙魚飼養方法 >
屬溫水性魚類,適溫25-28℃,pH6-9,耐低氧能力略差。0℃時,伏在水底,呼吸微弱,3天死亡。39℃失去平衡,頭朝上,尾朝下,1天左右死亡。雜食性,自然條件下以動物性飼料為主,魚苗階段以浮游動物為食,成魚則以昆蟲及其幼蟲、小魚蝦、螺蚌等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還大量吞食鯉魚、鯽魚等的受精卵。
黃顙魚雌雄分辨 >
性成熟雌魚體形較短粗,腹部圓而飽滿,且富有彈性,將雌親魚從背部向上托起,外觀上可以看到比較明顯的卵巢輪廓,生殖孔明顯,紅腫略外突。雄性個體腹鰭后面依次是肛門、生殖突,生殖突末端的開口是泄殖孔。性成熟的雄親魚個體一般大于雌親魚個體,在臀鰭前肛門后有明顯的生殖突起,呈乳頭狀,略顯紅色。
黃顙魚繁殖方式 >
繁殖季節5-7月,1年產卵1次,自然條件下有集群繁殖習性。2齡時性成熟,雌魚的性成熟較雄魚早。懷卵2500-16500粒,平均4000粒。4月中旬以后,卵子內卵黃大量沉積,大、中、小卵子群明顯可見,精巢乳白色,多分枝,飽滿而亮澤。在繁殖初期,漁獲的雄魚數量較雌魚多,這主要與雄魚性腺成熟較雌魚早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