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陳新洛是職場精英,負責某品牌電視機在洛陽及周邊市場的營銷工作,管著幾十號人,談笑皆生意,兩手不沾塵。
現在的陳新洛住著簡陋的小屋,騎著叮當作響的自行車,手上磨出老繭,褲腳沾著鴿子糞,沒日沒夜地伺候著300多對鴿子。
從職場精英變成“農民”,很多人會覺得苦,可陳新洛樂呵呵地說:“當付出有了回報,還能看到希望,苦就變成了一種幸福!”
摸清市場再創業
陳新洛的養鴿場挺熱鬧:兩排鴿籠里,幾百只潔白的鴿子貪婪地啄著槽里的糧食,不時發出“咕咕”的歡叫聲。陳新洛有些不好意思地說:“事業剛起步,這里只養了300多對鴿子,規模有點小。”
陳新洛今年39歲。35歲那年,他所在的公司要調他到外地工作,考慮到父親年事已高,身邊離不開人,他選擇了辭職,留在洛陽照顧家人。
對辭職后如何發展,陳新洛早有打算:“趁著年輕,還干得動,我要抓緊時間創業,不給將來留遺憾。”
2009年,陳新洛到深圳尋找創業項目,無意中發現了一家種鴿養殖場。“那家養殖場規模大,操作規范,市場前景很好。”他說,那一只只會下小“金蛋”的白鴿,一下子俘獲了他的心。
回到洛陽,他先做了一番市場調查,發現洛陽的乳鴿大多成批銷往飯店,也有零售,需求量非常大,但成規模的養殖場卻沒有幾家,市場總體供不應求。
這一調查結果讓陳新洛很興奮,隨后,他又咨詢了有養殖經驗的朋友。朋友告訴他,鴿子不愛生病,比較容易喂養,并且市場上乳鴿和鴿子蛋的價格都很高,一只乳鴿能賣十幾塊錢,鴿子蛋更是論個兒賣,利潤空間很大。
這下子,陳新洛是鐵心要養鴿子了。去年6月,他到平頂山一家有名的種鴿養殖場學習養殖技術,一個月后回到洛陽,拿出多年積攢的十幾萬元錢,在澗西區尤西村承包了4畝地,建起了自己的養鴿場。
努力鉆研成專家
剛開始,由于資金有限,陳新洛只購買了200多對種鴿。從那時起,他就把家安在了養殖場:夜里一兩點睡覺,天蒙蒙亮又爬起來,喂食、喂藥、清理鴿籠,有時候還要為鬧脾氣的鴿子“勸架”,一天有一大半時間在鴿籠旁度過。每周他只能在周日下午抽出3個小時回家一趟,陪陪4歲多的兒子,順便讓自己放松一下。
可是,畢竟他在養鴿方面是新手,經驗不足,沒過多久,鴿子開始生病,總是咳嗽。“鴿子的抗病能力很強,而且鴿籠的衛生和周邊的消毒都做到位了,為啥鴿子還生病呢?”陳新洛有點納悶兒。
他請了一些專家來看,都說喂點藥就沒事了。可是喂完藥,鴿子仍三天兩頭生病,后來還出現了軟骨病,孵化率也很低。這是怎么回事?陳新洛摸索了近半年,終于找到了問題的根源:“鴿籠所處的環境在全封閉的,陽光照不進來,鴿子體內的維生素A、D無法生成,抵抗力隨之下降,這樣不生病才怪!”
找到了原因,問題解決起來就容易多了。“不用喂藥,喂點兒維生素A、D就行了。”陳新洛說。就這樣,從今年3月到現在,他養的鴿子再也沒生病。
鴿子雌雄難分辨是行業公認的。而陳新洛為了能夠成功分辨它們,想了不少辦法,最終解決了這個問題。漸漸地,這個原本對養殖業一竅不通的人也成了半個養鴿專家。
籌集資金擴規模
記者看到,陳新洛的養殖場面積有500平方米,足可以養1000對鴿子,但現在里面只養了300多對,大半的地方還空著。“市場空間這么廣闊,我一直想擴大規模,但資金實在有限。”陳新洛心急地說。
為節省資金,他自己設計制作了一臺簡易清糞機。鴿籠分好幾層,每層下面都有墊布,用于接鴿糞。這些鴿糞要是人工清理,需要花大半天時間,而買一臺清糞機要花500多元錢。為省下這筆錢多買幾對種鴿,陳新洛找來木板和廢棄的機械材料,自己設計出了清糞機。“比買的還好用呢,成本價只有50元。”他對自己的做法頗有些得意。
前不久,陳新洛通過小額貸款擔保中心成功貸到了8萬元錢,他還打算賣掉房子,籌到足夠的資金擴大養殖規模。他自信地說:“只要認準目標,我就不輕易認輸,一定會把事業做大、做強!”
專家點評:市下崗失業人員小額貸款擔保中心主任王現利認為,從職場精英到“農民”,并不“跌份”,對創業來說,它只是項目不同罷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鴿子養得好,也能成為這個行業的領袖。對一個企業來說,從“走”到“跑”要經歷一個過程,只要明確目標,不斷行動,最終就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