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鎮農技中心主任帶領下,我們來到許河鎮許河村五組。"咕咕,咕咕 "還沒有走進陳靜家,遠遠地就聽到此起彼伏的鴿子聲。看到我們到來,陳靜立馬迎了上來,"這幾年效益蠻可觀的,就是這聲音有點影響,所以我想找鎮里調20畝地下來,弄個養鴿基地。"
鴿舍里,一個個小格子整齊地排列著,一對對鴿子在嬉鬧、覓食。陳靜的父親陳年寶穿著工作服,拿著盆子在逐行地喂食。"我都是采用的籠養式,這樣可以照顧到每只鴿子,可以定點定時定量地喂食。"陳靜看著嬉鬧的鴿子喜笑顏開,他說,自家養了2000套鴿子,因為以前有養雞的基礎,所以養殖模式沒有太大的改變,用的還是以前的雞籠和雞舍。"不過,這效益可不比養雞差。"陳靜毫不謙虛地介紹。
提及許河,很多人會聯想到"江蘇禽蛋第一鎮"這樣的美譽,養雞業早已成為許河的特色產業之一。從"花鳳"雞蛋到"山鳳凰"雞蛋,個個叫得響、拿得出。"我的祖輩、父輩都是種田、養雞。"陳靜回想起長輩們養雞的經歷感嘆地說,肉雞和雞蛋的行情波動較大,因而價格變動、銷售情況都與市場行情緊密相關。"對農民來說,也想'轉型',可是又不想做太大的轉變,因為農民的技術有限,資金有限。"陳靜說一系列的因素讓農民"束手束腳"。
難道就沒有一種養殖類型經濟效益更好一些、市場波動更小一點,能使養殖戶的收益更加穩定呢?陳靜就是這其中心存疑問的一位。2003年之前,他一直是村里的養雞大戶。"2002年左右,肉雞市場行情不是很好,自己也受到了不小的損失"。年輕敢嘗試的他拿著多年養雞的收益,開始尋找新的致富門路。一次朋友開刀住院,陳靜到農貿市場買鴿子。"鴿子按只賣,一只丁點大的都要8塊。"陳靜覺得這價格有點"昂乎",而且整個市場賣的人也不多。看到鴿子價格如此金貴,陳靜決定考慮鴿子市場。他多次去靖江和上海等地,觀摩大型的養鴿場,了解肉鴿的品種和養殖情況,繼而他又到市區的幾個大的菜市場,暗訪鴿子在本地的銷路。"現在的人注重養生滋補,不僅肉鴿有市場,就連鴿子蛋也很搶手。當時,在菜場轉悠的時候,就看到一個50多歲的奶奶在尋鴿子蛋,說是要給孫子補補。整個菜場尋下來,一共就找到了7個蛋,而且一個就要5塊多錢。" 陳靜回憶說。家里有現成的雞舍和雞籠,在投資上還相對少一些,為什么放著這樣一個市場行情好的養殖類型不做呢。
不久,陳靜引進了300套美國王鴿開始養殖,成了許河鎮許河村有名的養鴿大戶。他從五萬多元起家,將原來的雞棚改建成鴿舍,布置籠子、食槽、水槽,邊學習、邊摸索,到現在已經有了2000多套肉鴿,年收入十幾萬元。為了減少成本,陳靜自己學會了防鴿瘟、配種。"從轉行養鴿子開始,肉鴿的市場就一直供不應求,而且價格相對平穩。"嘗到甜頭的陳靜計劃著進一步擴大自己的養殖規模。記者注意到,現在鴿舍都是在原來雞棚的基礎上改建的,房前屋后能用的地方都用上了,陳靜家中除了自己住的樓房,其它都住上了鴿子。
"明年我計劃增加3000套鴿子,把養殖規模進一步的擴大。"他想通過規模養殖,能夠達到擴大規模、降低成本,進一步減少市場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