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能正在照料他的鴿子
“我要把這里建成重慶最大的養鴿基地!”9月14日,當養鴿場又迎來1000只種鴿落戶時,江津返鄉打工仔王能信心滿滿談起了創業夢想,3至5年后鴿子養殖量將超過100萬只……
創業政策好:打工仔決定返鄉養鴿
今年35歲的王能,在外打工已有15年。高中畢業,他就去了廣州一大型養鴿場做技術指導,養鴿技術十分過硬。回鄉前,他就是廣州肇慶、江門、中山一帶遠近聞名的養鴿技術能手。
“在外面不管養得多好,始終是人家的鴿子,我早就想創辦一份自己的事業!”王能說,近年他從網上得知重慶出臺了許多扶持農業養殖業的政策,就有了回鄉發展的念頭。尤其是重慶實施的“兩翼農戶萬元增收計劃”,以及家鄉江津大力支持返鄉農民工創業,于是他決定回鄉創業。
2011年初,經過一番考察,王能看準了生態環境良好的嘉平鎮,建起了一座面積15畝的標準養鴿場。
技術過硬:贏得企業雄厚資金支持
萬事開頭難,擺在王能面前的第一個困難就是資金問題。經過初步測算,要讓養鴿場進入正常運轉,前期投入起碼得300萬元之多,王能雖有一定積蓄,但仍差得遠,怎么辦呢?
“作為個人,我的經濟能力畢竟有限,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到一個實力雄厚的合資方。”經過多方洽談,重慶歐爾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向王能伸出了橄欖枝,雙方按照資金和技術投資的比例進行了股份劃分:歐爾方面注入大部分資金;王能則以自己精湛的技術和部分資金投入,建立起了“個人+企業”的良性合作模式,也有效解決了養鴿場的資金問題。
“養鴿是一個利潤比較高的行業,而且王能技術可靠,我想很快就有賺頭。”采訪中,重慶歐爾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吳成俊對王能充滿信心。
利潤多多:建最大養鴿基地不是夢
如今,一走進養鴿場大門,就能聽到一陣陣優美的音樂。“鴿子是一種很挑剔的動物,音樂能促使鴿子更好地生長。”不僅如此,每天早上在喂食之前,王能還會對鴿籠進行清理和消毒,“鴿子對飲水要求也特別高,必須要無污染的純凈水,為此,我們還專門在養鴿場附近鉆了一口井。”看來,養鴿的“門道”還真不少。
“現在,我們出場的乳鴿主要是銷往重慶方向,但仍是供不應求。”談到銷路,王能算了一筆賬:一對種鴿平均每年能產十七八只小乳鴿,按照現在的市場行情,可以帶來100多元的純收益;3至5年后,鴿場養殖量超過100萬只,那時每年可帶來1000多萬元的純收入。“到時,我們將成為全市最大的養鴿基地。”對于未來的美好,王能憧憬十足。(特約通訊員 袁孝春 通訊員 郭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