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t799u"></tbody>
  • <option id="t799u"><span id="t799u"></span></option><option id="t799u"><source id="t799u"><tr id="t799u"></tr></source></option>
  • <track id="t799u"><span id="t799u"><td id="t799u"></td></span></track>

        <tbody id="t799u"><span id="t799u"></span></tbody>

                中國養殖行業領域專業門戶網站
                當前位置:中國養殖基地 / 禽類

                林下養殖:收獲遠不止雞鴨鵝

                編輯:壺中酒  時間:2019-11-21   瀏覽:

                  如何鞏固生態保護的各項成果,同時又能真正將林業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優勢動力,讓百姓受益,是當下林區經濟發展的命題。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推出多項政策措施,促進林下經濟發展,為此,本刊今起推出“發展林下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系列報道,選取各地林下經濟發展好、易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為各地發展林下經濟提供有益借鑒。

                  楊樹林里養雞

                  養雞的楊樹林下平整、干凈,滿樹枝葉隨風搖曳;沒有養雞的楊樹林,林下雜草叢生,楊樹枝葉稀疏,還有的楊樹葉被蟲吃得所剩無幾。這是記者在桐柏縣平氏鎮北東村的楊樹林里看到的場景。

                  養雞場的女主人孫國華告訴記者,她是去年2月開始在楊樹林里養雞的,首批購進雛雞1萬只,后期補欄8000多只。綠草、小蟲子,加上玉米、小麥等原糧,孫國華的柴雞長得很快。5個月后,公雞已經可以陸續出欄,母雞也開始下蛋了,當時的市場價是公雞每公斤36元,一枚雞蛋8毛。“去年7月底,有人來買公雞,過完秤,3只公雞賣了184元錢。”林子里現在還有4000多只雞,孫國華已經掙了十來萬塊錢。

                  孫國華說,養雞之前要整理林下空間,翻土、消毒這兩項工作每年都要進行,這在不經意間促進了楊樹的生長,排入林地的雞糞又可以為楊樹添加肥料。相鄰雞場的王霞指著林地邊緣的一棵楊樹說:“林下養了雞后,樹的生長速度比以前快得多,去年給雞場拉網的時候,我在這棵樹上用鐵絲固定網線,一年多來,樹不斷長粗,鐵絲都松了三次了。”

                  不僅如此,前些日子,我市楊樹林遭受楊小舟蛾等昆蟲侵襲,受損嚴重的楊樹幾乎找不到完整的樹葉了。但養雞的楊樹林里,楊樹葉片不僅完整,而且油綠發亮。隨同采訪的南陽市林業局領導介紹,楊小舟蛾的蛹出土后,往往藏身林下的草叢中,因為林下的草被雞吃光了,所以,蛹無處藏身,一出來就被柴雞給吃掉了。

                  看到林下養雞實實在在的效益,附近的雷莊、康莊、小河塘等村的村民也紛紛行動,利用周邊豐富的林地資源散養柴雞。孫國華說,光咱這附近,現在就有十多家養柴雞的,每家的收益都不錯。

                  桃林深處放鵝

                  桃樹伸展著枝葉,綠得肆意;井灌水在桃林間緩緩流淌,一群大白鵝嘎嘎叫著逐水吃草……7月20日,在桐柏縣平氏鎮康莊村的沙紅桃種植基地,忙著澆水的村民鄭文合指著一大群正吃草的大白鵝向記者介紹:“一畦草兩天就吃完了,連薅不掉的草梗子都能吃光!”

                  鄭文合是桐柏縣順貴特色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社員,這些天,大家正忙著給400多畝桃樹鋤草,一天要請30多個人,每人50塊工錢,鋤一遍草就得六七千塊錢。又因為天氣濕熱,鋤過的地過十來天草就又長了出來,還得請人鋤草。

                  合作社理事長楊春貴召集大家一起想辦法,這一想,辦法還真出來了——林下養鵝,鵝吃草,糞肥田,一舉兩得。

                  不僅如此,“買的小鵝一對25元,前幾天,有人出價100元呢。”鄭文合說,“多少錢都不賣,你看看鵝吃過去的地,光禿禿的,多干凈。再說,等過些天下了蛋,還能賣鵝蛋呢!”

                  這片桃林有100多畝,養了2000多只鵝,鄭文合直后悔買少了,現在天熱,想買都買不到。

                  河畔林地趕鴨

                  見到于海軍的時候,他正給前來購買鴨蛋的客戶裝車。“一天3000多枚,一枚鴨蛋7毛錢,好賣得很。”于海軍指著正在河里嬉戲的鴨群告訴記者,“這群鴨子有4000多只,是去年10月購買的青年鴨,現在正是產蛋高峰期,到明年春節就淘汰了。”

                  于海軍是西峽縣丁河鎮簡村的農民,在河畔的這片楊樹林里,他已經養了10年鴨。10年前,于海軍一直從事香菇購銷生意,“那時候條件差,騎個摩托到處跑,幾個冬天跑下來,得了個老寒腿。”家里沒了進項,于海軍一下子急了,苦思冥想致富良方。

                  最終,他把目光瞄向了村頭河畔的這片林地和一個養鴨的親戚,于海軍的養鴨之路由此鋪開。“鴨子在棚里過夜,水泥場地上吃食,河里撒歡……”于海軍指著楊樹林里的養殖場告訴記者,他的鴨子都是散養的,多虧了這片林地和林地南頭的河。因為純散養,不僅鴨蛋供不應求,過了產蛋高峰的鴨子,也能賣個好價錢。“湖北那邊的人喜歡吃鴨子,我的鴨子要淘汰的時候,一個電話他們就來收購,一只28元。”

                  “那邊又建了幾間鴨棚,過幾天我打算再購進10000只青年鴨。”趁著好形勢,于海軍打算擴大規模了。從開始的小打小鬧到現在的規模飼養,于海軍把養鴨當成了自己的事業。

                  專家點評:

                  南陽市林業局林改辦主任、林技站站長、高級工程師苗青:

                  林禽模式既充分利用了林下空間,又巧妙地消滅了林間雜草和各種害蟲,保護了森林資源,強化了林間管護,促進了林木生長。同時,依托林地散養的雞鴨,蛋和肉的品質都要比普通雞鴨好,林禽共生,兩相得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林禽模式投資周期不長,回報率較高。以孫國華林下散養的柴雞為例,飼養5個月后,公雞相繼出欄,飼料成本和雛雞成本即可全部收回,后期的雞蛋收益抵消飼料成本后尚有少量盈余,18個月后,蛋雞全部出欄,一個飼養周期宣告完成,平均一只雞的凈利潤在10元以上。

                  林下經濟大有可為

                  林下經濟將保護生態的政策制約變為經濟發展的優勢,是今后林區經濟發展的一個方向。

                  首先,林下經濟發展的前提就是護林造林。森林為林下種植養殖提供合理的空間、適宜的小氣候及養分原料,只有以大面積的森林資源作為依托,林下種養才能得到更豐富的供給。

                  其次,林業資源豐富,農民在生產實踐中開辟多種形式的增收路徑。利用林果、林蟲、樹葉等養雞養羊,糞便還可以做肥料;利用林木的天然環境種藥養菌;利用林木涵養的水源養魚,等等。

                  再次,林下經濟屬于綠色循環、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在利用林業資源創造價值的過程中,科學利用生物生長相輔相成的生態循環系統,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達到高度統一。

                  此外,不少地方利用天然的林區風景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起旅游、農家樂、森林公園等等,又吸引了資本的投入。

                  南陽是一個林業大市,全市林業用地面積達1670萬畝,約占全省的1/4。2011年,全市林下經濟總產值達到9.14億元,其中林下種植面積18.5萬畝,林下養殖84.9萬頭(只),從事森林景觀利用的農戶7500戶,收入1.98億元,從事林下產品采集加工的農戶7400戶,總產值9500萬元。

                  但總體來看,我市的林下經濟發展尚屬起步階段,林地利用面積較少。大力發展林下經濟,走出一條保護與發展相結合的生態經濟模式,對實現經濟綠色增長,拓寬農民增收途徑,具有重大意義。

              1. <tbody id="t799u"></tbody>
              2. <option id="t799u"><span id="t799u"></span></option><option id="t799u"><source id="t799u"><tr id="t799u"></tr></source></option>
              3. <track id="t799u"><span id="t799u"><td id="t799u"></td></span></track>

                    <tbody id="t799u"><span id="t799u"></span></tbody>

                            粉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