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牛胭脂魚

大口牛胭脂魚:別名巨口牛胭魚_巨口牛脂魚_大口胭脂魚_美國大口胭脂魚,為鯉形目、鯉科、牛胭脂魚屬、鯉魚系列品種,原產于北美洲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湖泊,水流較為緩慢的淡水中。1844年命名。北美洲著名的淡水經濟魚類,也是美國最常見的池塘養殖魚類之一。被許多國家引進養殖或作為水庫、湖泊放流的主要品種。我國1993年開始引入,主要在長江流、珠江流域多個地推廣養殖。富含蛋白質、谷氨酸、天門冬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及四種鮮味氨基酸。其形態與顏色與小口牛胭脂魚相似,不同之處在嘴巴不是鯉科典型的向下吮吸,而是筆直向前。
大型淡水經濟魚類,有體型大、生長快、抗逆性強和肉味美等優點。世界上最長壽的淡水魚類,研究小組曾從386條野生個體身上取下耳石切片,進行碳14比對,發現它們竟然活了80-90年,其中5條超過了100年,有一條雌魚112歲高齡,遠超其他淡水魚類。
生存環境:中性
最大長度:80cm
形狀分類:梭形
顏色分類:黃色_灰色
活動區域:中層
飼養難度:較易
性情習性:溫和
適宜溫度:25℃±4℃
酸堿范圍:7±0.3
硬度范圍:9±4
壽命年限:3年
食物飼料:雜食
大口牛胭脂魚形態特征 >
體長50-80cm。體紡錘形,側扁。頭寬而鈍。口端位,口裂較大,無須。眼較大。鼻孔位于眼前上方兩側。鰓孔較大,鰓膜不與頰部相連。體表被有覆瓦狀鱗片,具光洚。背部褐綠色,至腹部顏色逐漸變淺。腹部無腹棱。側線起始于頭部鰓蓋開口處上緣,然后下行經過魚體中位到達尾柄末端。背鰭外緣平直,且向后傾斜,起點至吻端的距離與至尾鰭基部的距離基本相等。體側線上部綠色,后下部墨綠色。與小口牛胭脂魚相比,沒有弓形的背部。
大口牛胭脂魚飼養方法 >
通常集群棲息,定期的春季洪水為其提供了產卵的棲息地。夏季,遷移到水庫上游溫暖淺水灣中,秋冬季尋找更深的水。溫水性魚類,適應性較強,生存水溫0-41℃,適溫18-32℃。7℃以下,攝食量少,水溫在4℃以下時,則攝食停止。可生長于鹽度為2.1-7.2‰的半鹽水環境中。耐低氧能力較強,在鯉魚、鯽魚之間。在自然條件下,主要攝食浮游動物,兼食底棲動物,與我國的花鰱食性相似。在人工養殖條件下,能很好地攝食人工配合飼料。
大口牛胭脂魚雌雄分辨 >
性成熟的雄魚體窄長,有五彩婚姻色,頭部和全身遍布珍珠狀迫星,手摸有粗糙感,腹部窄瘦,輕壓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雌魚體較肥胖,婚姻色不明顯,體表無追星,腹部膨大柔軟,泄殖孔紅腫,將魚的腹部朝上,可見明顯的卵巢輪廓。幼魚及成魚背鰭基部兩側各有一列光鱗片,腹部白色。
大口牛胭脂魚繁殖方式 >
雄魚2齡、雌魚3齡性成熟,繁殖習性與鯉魚基本相同。在天然水域,水溫上升到15℃時便開始產卵,卵粘性,粘附在水草上。最適產卵水溫為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