鳊魚

鳊魚:別名草鳊_油鳊_長春鳊_長身鳊_槎頭鳊_縮項鳊_武昌魚,為鯉形目、鯉科、鳊屬、鯉魚系列品種,原產于亞洲東部,中國、朝鮮、俄羅斯。1855年命名。湖北省襄陽的鳊魚早在南北朝時就著盛名,以武昌樊口、襄陽鹿門所出最佳。在靜水或流水中都能生長,通常在中、下層游動和攝食。幼魚多棲居在水較淺的湖汊或水流緩慢的河灣內。生長速度較緩慢而平穩,最大個體可達2kg。
肉味鮮美,脂肪含量豐富,是我國重要經濟魚類之一,產量大,是天然水體重要的捕撈對象之一。食用以清蒸最佳,深受人廣大食客喜愛。一年四季均為佳肴,民俗有“春鯰夏鯉四季鳊”之說。
生存環境:中性
最大長度:35cm
形狀分類:菱形
顏色分類:黃色_銀色
活動區域:中下
飼養難度:較易
性情習性:溫和
適宜溫度:24℃±3℃
酸堿范圍:6.8±0.3
硬度范圍:9±4
壽命年限:3年
食物飼料:雜食
鳊魚形態特征 >
體長可達30cm以上,重可達2kg。體高,甚側扁,呈長菱形,頭后背部隆起。頭小,近似三角形。古人根據這種既方且扁的體形特征,給它們取名“鳊、魴”。口較小,端位。上頜比下頜稍長,上下頜前緣且角質層。無須,腹面自胸部基部下方至肛門間有明顯的皮質腹棱。背鰭具強大光滑的硬刺,臀鰭鰭條較多,基部很長。體背部深青灰色,其它部分銀白色。每個鱗片的后部有一寬黑斑,各鰭灰黑色。
鳊魚飼養方法 >
可人工養殖。草食性魚類,主要食物有水草、硅藻、絲狀藻等,亦食少量浮游生物和水生昆蟲。攝食強度隨季節有所變化,成魚一般在冬季和春初攝食藻類和浮游動物,4-8月攝食水生高等植物、植物種子、湖底植物的殘渣,其次是藻類和無脊椎動物。幼魚主要攝食藻類、浮游動物、水生昆蟲的幼蟲以及少量的水生植物碎片。冬季很少攝食,春季從3月開始增大食量,夏季強度最大。冬季群集在江河或湖泊的深水處越冬。
鳊魚雌雄分辨 >
鳊魚繁殖方式 >
性成熟年齡因地區而異,長江流域為2齡,北方為3-4齡。2冬齡魚的懷卵量為3-9萬粒,4冬齡魚為10-26萬粒。成熟的親魚于5-8月在有一定流水的場所繁殖,6月底至7月初為最盛期,卵飄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