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女鱒

山女鱒:別名櫻鱒_麻蘇大麻哈魚_馬蘇大麻哈魚,為鮭形目、鮭科、太平洋鮭屬、鮭魚系列品種,原產于亞洲東部,中國、朝鮮半島、日本。1856年命名。喜棲息于低水溫地區,屬冷水魚類。肉質細膩鮮美,是很有價值的垂釣和食用經濟魚類,但由于過度捕撈與環境的變遷,資源銳減瀕于枯竭,國內已十分少見,是我國2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洄游性汽水魚類,在淡水河流中繁殖,在海洋中生長。體側有8-9個橢圓或葫蘆狀形青綠色幼魚斑。與其它鮭科魚類不同,其幼魚斑終生不退化,所以山女鱒也被稱為是櫻鱒的幼少型。
生存環境:汽水
最大長度:60cm
形狀分類:梭形
顏色分類:褐色_黃色
活動區域:中下
飼養難度:很難
性情習性:敏捷
適宜溫度:16℃±4℃
酸堿范圍:7.2±0.5
硬度范圍:10±6
壽命年限:20年
食物飼料:雜食
山女鱒形態特征 >
體側扁,背部青綠色,體側淡褐色,腹部白色。成長良好的個體或高齡個體,幼魚斑有時不明顯。腹鰭、臀鰭的前緣部、尾鰭的上下緣部呈橙紅色,沿側線有一條紅色彩帶,池養條件下色彩不明顯或消失,飼料中添加類胡蘿卜素物質,可呈現鮮艷的色澤。有陸封型和泅游型之分。陸封型喜群居冷水,個體較小,眼較大,體側有8-10個終身存在的紫黑色橫斑,背部和側線上下有紫黑色圓斑點分布,無紅色斑點。
山女鱒飼養方法 >
水溫上限20°C,經馴養后,25°C仍可維持生存。生長適溫是10-17°C,高于或低于17°C水溫生長變慢。pH6.5-7.5。池養最低溶氧量不低于溶氧飽和度的80%,魚池出水口的溶氧要保持在3.0mg/L以上。以水生昆蟲及落水的陸生昆蟲為食,池養條件下喜食人工餌料。
山女鱒雌雄分辨 >
雄魚頭后不隆起。生殖季節雄性個體吻端突出呈鉤狀,領齒變強變黑。進入生殖期的性成熟魚體色變黑,雄魚的上頜向下彎曲。
山女鱒繁殖方式 >
雄魚1-2年,雌魚2-3年性成熟。產卵、受精適溫13℃以下。懷卵量300-1000粒,平均800粒左右。在年均水溫8℃條件下成熟繁殖后,雌魚存活60%,雄魚存活30%,翌年仍可繼續繁殖。在年均水溫12℃條件下成熟繁殖前后雄魚85%,雌魚80%要相繼死亡。成熟個體一般在300g左右,最大可達800g以上。產卵10-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