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魚

桂魚:別名鱖_鱖魚_鰲花_季花魚_花鯽魚_松花江鱖,為鱸形目、鮨科、鱖屬、鱸魚系列品種,原產于亞洲東北部地區,包括中國、俄羅斯、朝鮮、韓國、日本,我國除青藏外,各省水系均有分布。野生于淡水江河、湖泊、水庫等水草茂盛較潔凈的水體中。1855年命名,無亞種。性情兇猛,終生以魚類和其他水生動物為食,仔幼魚階段即食其他魚苗。20cm時主要捕食魴鮫鰲或較小魚類和蝦類,也食蝌蚪和小蛙。25cm以上時,主要攝食鯉、鯽等魚類。冬季停止攝食,春夏秋季捕食旺盛般多在夜間捕食。鱖肉入藥性平、味甘,有補氣血、益脾胃之功能。
中國四大名魚之一。白天潛伏水底,夜間出動覓食,為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刺少肉多、營養豐富、經濟價值很高,早在唐代就有詩句“桃花流水鱖魚肥”,佐證其歷來為人們所青睞,現代生活中,它仍然是上等的淡水河鮮食用魚類。
生存環境:中性
最大長度:40cm
形狀分類:弓背
顏色分類:綠色_棕色
活動區域:底層
飼養難度:中等
性情習性:兇猛
適宜溫度:22℃±4℃
酸堿范圍:6.8±0.3
硬度范圍:9±4
壽命年限:3年
食物飼料:肉食
桂魚形態特征 >
體高,側扁,眼后背部顯著隆起。頭中大。吻尖突,吻長大于眼徑。眼中大,略大于眼間隔。口大,端位,斜裂。具一輔上頜骨。上頜骨后端伸達或伸越眼后緣下方,下頜突出。頭、體被小圓鱗,吻部和眼間無鱗。側線完全,伸達尾鰭基。背鰭連續,始于胸鰭基上方。體背側棕黃色,腹面白色。體具許多不規則褐色斑塊和斑點。背鰭、臀鰭和尾鰭均具黑色點斑。胸鰭和腹鰭淺色。
桂魚飼養方法 >
不喜群居,適溫15-32℃。也有研究表明,10-25℃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而生長速度加快。而在25-35℃之間則無明顯變化。
桂魚雌雄分辨 >
鱖的雌雄個體有較明顯的特征,可常年加以鑒別。雌魚下頜前端呈圓弧形,超過上頜不多,在肛門后的白色圓柱狀生殖突上,有生殖和泄尿兩個孔;雄魚下頜前端呈尖角形,超過上頜許多,在肛門后的白色圓柱狀生殖器上,有一個呈圓形的泄殖孔。
桂魚繁殖方式 >
繁殖季節,長江流域每年5-6月,華南地區4-8月,黑龍江流6-7月。在雨后漲水的夜晚產卵活動最盛。鄱陽湖的鱖魚產卵場分布在湖口與星子之間的沿岸區,產卵場水深1-2m,流速0.6-0.8米/秒,水底沙質,水溫約23℃。產卵前,鱖魚親魚表現出集群的特性,產卵時,性成熟的鱖魚成對地在水面游動追逐,然后在水體下層分批產卵及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