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王魚

淮王魚:別名鮰魚_江團_肥沱_白吉_肥王魚_江團魚_長吻鮠_回黃魚,為鯰形目、鮠科、鮠屬、鯰魚系列品種,原產于亞洲中國東部的遼河、淮河、長江、閩江至珠江等水系及朝鮮西部,以長江水系為主。1864年命名。出現的年代十分久遠,并保持了較為原始的形態,有水中活化石之稱。由于長期的地域差異,生長于淮河中的長吻鮠與長江中的長吻鮠相比,個體較小,生長速度較慢,體色也有一定差異。上世紀八十年代前,產量一直較高,之后因環境污染、濫捕等多種因素,難覓蹤影。2008年開始,經政府保護后,數量有所恢復,且現在已可人工養殖。
我國著名的食用河鮮魚類,因西漢淮南王喜食而得名,是安徽省二級保護動物。有鮮、嫩、滑、爽,四大特點。清蒸、白煮、紅燒、片炒無不美妙。其中清蒸最佳,肉質有如豆腐般細膩,汁水如雞湯般鮮美,真是別具風味。
生存環境:中性
最大長度:50cm
形狀分類:弓背
顏色分類:灰色_青色
活動區域:底層
飼養難度:中等
性情習性:兇猛
適宜溫度:23℃±4℃
酸堿范圍:7.4±0.4
硬度范圍:10±4
壽命年限:8年
食物飼料:雜食_藻類
淮王魚形態特征 >
頭較尖,吻特別肥厚,顯著突出。須短,4對。眼小,被皮膜覆蓋。背鰭刺后緣有鋸齒。胸鰭刺前緣光滑,后緣鋸齒弱。在臀鰭上方有一肥厚的脂鰭。尾鰭分叉。魚體呈紡錘形,全身鮮黃,光滑無鱗,隨著季節和水溫變化其體色呈現淡灰、青白、粉紅三色交替變幻的生存狀態。普通狀態下,通體大多呈現青灰色,但是在缺氧的狀態下,它會全身充血,朝紅色方向變化。背鰭刺和胸鰭刺有毒腺,為淡水刺毒魚中毒性較強的,被刺后立即發生劇痛、灼熱感。
淮王魚飼養方法 >
營底棲生活,喜集群、畏光。野生情況蝦,喜棲息于水流較緩、、水深且石塊的巖縫中。白天多潛伏于水底或石縫內,夜間外出尋食。冬季多在干流深水處多礫石的夾縫中越冬。主要以水生昆蟲及其幼蟲、甲殼類、小型軟體動物和小型魚類為食。屬溫水性魚類,適溫15-30℃,pHpH7.0-8.4,不耐低氧,當池塘水質溶解氧低至2.5毫克/升時,則會浮頭。
淮王魚雌雄分辨 >
淮王魚繁殖方式 >
卵生。達到性成熟的最小年齡為3齡,一般為4-5齡。成魚每年3-4月開始成熟,便上溯至礫石底的河水急流處產卵。產卵期為4-6月,8月左右下退。懷卵量1-10萬粒以上不等。長江的產卵場較集中于中游的荊江河曲以及上游的沱江等江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