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

鯉魚:別名鯉子_毛子_紅魚_紅鯉_團鯉_草鯉_錦鯉_火鯉_銀鯉_黃河鯉_芙蓉鯉_荷包鯉_鯉拐子,為鯉形目、鯉科、鯉屬、錦鯉系列品種,原產于亞洲大部分淡水水域,我國各地均有廣泛分布,現分布于除澳洲和南美洲外的全世界。多棲息于江河、湖泊、水庫、池沼的水草叢生的水體底層,以食底棲動物為主。引入歐洲、北美等地區后,因掘尋食物時會把水攪渾,增大混濁度,對很多動植物有不利影響,而不受歡迎。且歐美人不會食用多刺的鯉魚,同時鯉魚在北美和歐洲沒有天敵,所以一度泛濫成災,被當做有害物種。它肥嫩鮮美、肉味純正,入藥味甘、性平、無毒。
是我國大眾餐桌上最常見,吃法最多的美食之一,還是我國傳統的吉祥物,寓意年年有余。它是全球變種最多、分布最廣、養殖歷史最悠久、產量最高的淡水魚。其中黃河鯉是我國的四大名魚之一,錦鯉也是鯉魚的變種之一,在我國和日本都被當做觀賞魚。
生存環境:中性
最大長度:60cm
形狀分類:梭形
顏色分類:黃色_灰色
活動區域:底層
飼養難度:中等
性情習性:溫和
適宜溫度:23℃±4℃
酸堿范圍:6.8±0.3
硬度范圍:6±4
壽命年限:25年
食物飼料:雜食
鯉魚形態特征 >
長度平均35cm左右,最大可超過100cm,重22kg以上。因鱗有十字紋理而得名。身體側扁而腹部圓,鱗大,口呈馬蹄形,上腭兩側各有二須。背鰭基部較長,背鰭和臀鰭均有一根粗壯帶鋸齒的硬棘。體側金黃色,尾鰭下葉橙紅色。背鰭的根部長,沒有脂鰭,通常口邊有須,但也有的沒有須。口腔的深處有咽喉齒,用來磨碎食物。有從頭至尾有脅鱗1道,不論魚體的大小,都有脅鱗36片,每鱗上有小黑點。死后鱗不反白。
鯉魚飼養方法 >
雜食性,其適應性強,耐寒、耐堿、耐缺氧。冬天,鯉進入冬眠狀態,沉伏于河底,不吃任何東西。在飼養條件下,可以活40年以上。鯉常被養殖,以供食用,特別在歐、亞二洲,每畝水域能生產出大量的魚。
鯉魚雌雄分辨 >
鯉魚繁殖方式 >
卵生,生長很快,約3年達性成熟。春天產卵,在流水或靜水中均能產卵,產卵場所多在水草叢中,雌魚常在淺水帶的植物或碎石屑上產大量的卵,受精卵在3-4天后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