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斑尖塘鱧

云斑尖塘鱧:別名筍殼魚_泰國鱧魚_泰國筍殼魚,為鱸形目、塘鱧科、尖塘鱧屬、雷龍系列品種,原產于亞洲熱帶、亞熱帶地區,文萊、柬埔寨、印尼、老撾、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野生于湖沼、野塘、水庫、河口咸、淡水區域及淡水河、溪中。1852年命名。我國1987年開始引入。兇猛的肉食性魚類,攻擊性強,不善跳躍,常靜靜地躲避在池塘黑暗處,守株待兔,小魚、小蝦靠近時,會變得十分兇猛。
暖水中大型底棲魚類,因斑紋似筍殼又名筍殼魚。經濟價值高,斑紋美麗,觀賞性高,可做大型寵物魚。其肉可供食用,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富,是優質的淡水食用魚類,營養價值很高,被譽為淡水人參,深受東南亞各國,及我國南方大中城市及港澳臺食客歡迎。
生存環境:弱堿
最大長度:60cm
形狀分類:圓柱
顏色分類:褐色_棕色
活動區域:底層
飼養難度:中等
性情習性:兇猛
適宜溫度:24℃±3℃
酸堿范圍:7.5±0.4
硬度范圍:10±5
壽命年限:4年
食物飼料:魚蝦
云斑尖塘鱧形態特征 >
體長15-20cm,最大可達66cm。體延長,粗壯,前部亞圓筒形,后部側扁。背緣、腹緣淺弧形隆起。頭中大,前部鈍尖,平扁,后部高而略平扁,頭寬大于頭高。頭部無感覺管孔。吻短鈍,平扁。眼中大,上側位,稍突出,位于頭的前半部。口大,前位,斜裂。下頜突出,長于上頜。上頜骨后端向后伸達眼中部下方。上、下頜齒細尖,多行,排列呈帶狀,兩頜外行齒均擴大。體被櫛鱗,頭部、項部、胸鰭基部和腹部被弱櫛鱗。吻部和頭的腹面無鱗。無側線。
云斑尖塘鱧飼養方法 >
對低氧環境適應力強。適溫25-30℃,12℃以下易死亡。pH7-8.5。主要攝食其他小型魚類、蝦、蟹等無脊椎動物。在自然條件下,魚苗主要以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適口的浮游動物為食。體長3-5cm時,除攝食枝角類、橈足類浮游動物外,也能攝食底棲水生昆蟲幼蟲和適口的環竹動物等。體長達7cm以后,則以小魚、小蝦、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為主要食物。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經馴化也攝食魚糜、冰鮮魚塊、植物性商品飼料以及全價配合飼料等。
云斑尖塘鱧雌雄分辨 >
性成熟的雄性個體一般較大且色澤較黑,外生殖器突出,末端尖細,尾端紅腫,輕壓腹部就有精液流出。雌性個體體色較撓,外生殖器末端鈍形并且紅腫,腹部膨大,卵巢輪廓非常明顯。
云斑尖塘鱧繁殖方式 >
2齡時達性成熟,繁殖季節5-10月,每年可產卵2-3次,產卵適宜水溫為27-32℃,雌魚多在其居住的洞穴、瓦片或雜草中僻靜處產卵產卵前,雄魚選擇合適的巢穴,然后誘趕雌魚進入穴中產卵,產卵結束后,雄魚就會驅趕雌魚,獨自守衛在魚巢中直至仔魚孵出離巢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