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鱗鮭

細鱗鮭:別名花魚_閭魚魚_閭花魚_金板魚_梅花魚_小紅魚_山細鱗魚_江細鱗_秦嶺細鱗鮭,為鮭形目、鮭科、細鱗魚屬、鮭魚系列品種,原產于亞洲中國、俄羅斯、朝鮮、韓國、蒙古。我國主要分布于黑龍江至遼河的支流渾河上游,圖門江、鴨綠江、松花江等河流。1773年命名,共2個亞種。細鱗鮭是大麻哈魚的天敵之一,每當大麻哈魚產卵期,細鱗鮭尾隨大麻哈魚進入產卵場,貪食大麻哈魚的受精卵。每天食欲最旺的時間是早晨和傍晚,其他時間多潛伏在溪流兩岸有蔭蔽的水底。能貪食相當于自己體長1/2的其它魚類。
其肉味鮮美,營養價值很高,是東北地區的珍貴魚類,名貴的陸封型冷水魚,我國2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因鱗細小而得名。極為敏捷的肉食性魚魚類,甚至能跳出水面捕捉飛在水上的昆蟲。極為貪食,胃內食物可占體重的10%左右。
生存環境:中性
最大長度:60cm
形狀分類:梭形
顏色分類:褐色_紅色
活動區域:底層
飼養難度:很難
性情習性:兇猛
適宜溫度:17℃±5℃
酸堿范圍:6.8±0.5
硬度范圍:8±4
壽命年限:10年
食物飼料:肉食
細鱗鮭形態特征 >
體長梭形、稍側扁,頭稍尖,吻鈍,口小,橫裂,亞下位,舌厚、游離,上頜骨明顯,上下頜、犁骨與腭骨各有一行尖齒。鰾長圓錐形,后端尖伸過肛門,腹膜淡色,體有小橢圓鱗,頭部無鱗。背部黑褐色,體側紅褐色,鮮魚背側暗綠色。兩側淡紅色,微紫,到腹側漸呈白色。但體色因棲息水域不同而異。終年棲息于山澗溪流里的群體,體背部呈綠褐色,體側較黑,腹部白。生殖季節成魚色暗,背鰭前部鰭條變黑,體側出現隱約紅色斑,一般老齡魚較幼齡魚體色深。
細鱗鮭飼養方法 >
仔魚喜歡潛伏在砂礫空隙之間,不常游動。適宜水溫為9-22℃,忍耐極限水溫為25℃。pH5.8-7.8。溶氧含量一般要求在6毫克/升以上。冬季在支流的深河或大江中越冬,幼魚鉆人石縫或亂石堆里越冬。肉食性魚類,喜食螢火蟲、瓢蟲、牛虻、蜉蝣、飛蟻、馬峰、蜻蜓幼蟲,或落入水中的昆蟲,也食小魚、蛙、螯蝦、鼠以及水生昆蟲、植物。
細鱗鮭雌雄分辨 >
幼魚有數條垂直暗紋,腹部銀白色。
細鱗鮭繁殖方式 >
3-5冬齡性成熟,4齡以下一般沒有產卵行為,體長約42cm。自然條件下產卵期4-6月,水溫4-12℃。初春,江河解凍時,由河川中游溯河向上游進行產卵洄游。秋季結冰前則從上游溪流順水向大江或河川遷移。在水質清澈、水流較緩的砂礫底質的江段或哨口的下端產卵。親魚繁殖后大量死亡,尤其以雄魚為多。當水溫5-10℃時,15-20天即可孵出。孵出的胚體,喜潛伏于沙礫空隙間,怕光,平臥不好活動,約15天左右卵黃囊消失,開始游動,游向岸邊捕食水生昆蟲的幼體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