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鱘

西伯利亞鱘:別名鈍吻鱘,為鱘形目、鱘科、鱘屬、鱘形系列品種,原產于亞洲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中,貝加爾湖分布有陸封種群。野生于河流的中、下游、河口區域及海灣,但極少進入純海水水域。貝加爾湖亞種營純淡水生活,棲息在20-100m深的區域。1869年命名。貝加爾湖種群平日棲息在湖泊之中,到繁殖季節,則洄游約1000kg到河道中產卵。
與小體鱘相似,并可自然雜交。適應性強、耐低溫、食性廣,生長潛能大。半洄游型平時棲息在河口,性成熟后溯游1600-3000km產卵,洄游過程中在河床低洼處越冬。定居型棲息在河流中上游河汊處,沒有明顯的洄游現象。
生存環境:汽水
最大長度:200cm
形狀分類:梭形
顏色分類:青色_棕色
活動區域:底層
飼養難度:較難
性情習性:兇猛
適宜溫度:18℃±4℃
酸堿范圍:7.4±0.3
硬度范圍:12±4
壽命年限:60年
食物飼料:肉食
西伯利亞鱘形態特征 >
體長120-200cm。全身被以5列骨板,吻長占頭長的70%以下,吻須4根。吻端錐形,兩側邊緣圓形,頭部有噴水孔。口呈水平位,開口朝下,吻須圓形。身體最高點不在第一背骨板處,第一背骨板也不是最大的骨板。無背鰭后骨板和臀后骨板,側骨板通常與軀干部顏色相似。體色變化較大,背部和體側淺灰色至暗褐色,腹部白色至黃色。骨板行間的體表分布有許多小骨片和微小顆粒,幼魚骨板尖利,成魚骨板磨損變鈍。口較小,下唇中部裂開。吻須光滑或著生少許纖毛。鰓耙扇形。
西伯利亞鱘飼養方法 >
主要以底棲動物為食,其中主要是搖蚊幼蟲。在河口和三角洲,食物中主要有端腳類等腳類和多毛類。在攝食動物性食物的同時,也攝食有機碎屑和沉渣,這些碎屑和沉渣有時占到胃中內含物的90%以上。定棲性種群的數量明顯少于半洄游型種群的數量。壽命可達60年。
西伯利亞鱘雌雄分辨 >
幼魚骨板尖利,成魚骨板磨損變鈍。
西伯利亞鱘繁殖方式 >
雌鱘初次性成熟年齡在19-20年以上,雄鱘17-18年以上。雌鱘繁殖周期至少為3-5年,雄鱘一般為2-3年。在人工溫水條件下,性成熟年齡可提早,繁殖周期也可縮短。在前蘇聯和法國的溫水養殖基地,來自勒拿河的西伯利亞鱘雌鱘7-8年成熟,繁殖周期1.5-2年。雄鱘3-4年成熟,然后每年都可繁殖。卵呈淺褐色或灰色至深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