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體鱘

小體鱘:別名西德鱘,為鱘形目、鱘科、鱘屬、鱘形系列品種,原產于歐洲黑海、里海、鄂畢河、葉尼塞河等淡水水域。我國從俄羅斯引進,放養于新疆鄂畢河上游的額爾齊斯河的水系。1758年命名。有些洄游性種類在春季汛期時開始上溯產卵,汛期水量愈大,參加洄游的個體越多,溯河愈遠。經過持續4-5周的洄游達到產卵場產卵。一些尚未完全成熟的個體也伴著親鱘一起洄游。產后的親魚緩慢降河至河灣、沙灘或泥質河道處覓食。偶有降河至伏爾加河等河流入海口,水深8米以內的咸水水體中攝食。
淡水定棲性魚類,鱘魚家族體型較小的品種,通常不作遠距離洄游。有鈍吻和尖吻兩種類型。自然水域可與俄羅斯鱘、閃光鱘、裸腹鱘及西伯利亞鱘雜交。人工條件下,可與歐洲鰉實現屬間雜交。
生存環境:中性
最大長度:120cm
形狀分類:梭形
顏色分類:褐色_灰色
活動區域:底層
飼養難度:較難
性情習性:兇猛
適宜溫度:20℃±4℃
酸堿范圍:7±0.4
硬度范圍:12±4
壽命年限:40年
食物飼料:肉食
小體鱘形態特征 >
體長70-100cm,偶有120cm以上。體色變化較大,但背部常呈深灰褐色,腹部黃白色。骨板行之間有大量小骨板分布。下唇中部裂開。吻須有纖毛。全身被以5列骨板,吻長占頭長的70%以下,吻須4根。吻端錐形,兩側邊緣圓形,頭部有噴水孔。口呈水平位,開口朝下,吻須圓形。側骨板比軀干部顏色淺,鰓耙無結節。側骨板數多于55,吻端下有2-4個突狀物。
小體鱘飼養方法 >
主要攝食搖蚊等多種昆蟲的幼體,也攝食小型軟體動物、寡毛類、多毛類、蛭類及其他無脊椎動物。在其他魚類產卵期間,還攝食魚類的卵。在蜉蝣等昆蟲大量發生時,可躍出水面捕食昆蟲。從地區上看,楚雷姆河小體鱘生長速度接近額爾齊斯河的小體鱘生長速度,而超過葉尼塞河的。
小體鱘雌雄分辨 >
雄魚和雌魚的生長差別不大,在楚雷姆河春季雌魚生長較雄魚快。
小體鱘繁殖方式 >
性成熟較早,雄魚4-5齡,雌魚5-9齡性成熟。雄鱘先于雌鱘達到產卵場,此時水溫9-11℃,雌鱘到達產卵場時水溫12-13℃。水溫10℃時,胚胎孵化的時間320h以上,在20℃時最多只需要80小時。剛出膜的仔魚全長6-7毫米,出膜6-10天后小體鱘仔魚卵黃消失,1個月后達3-4cm,當年可達8-18cm,個別的達2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