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塘鱧

烏塘鱧:別名文魚_鱘虎_涂魚_蝤蠓虎_中華烏塘鱧,為鱸形目、塘鱧科、烏塘鱧屬、雷龍系列品種,原產于大洋洲北部至亞洲南部熱帶、亞熱帶河口區域,我國山東、海南、廣東、福建、香港、臺灣近海河口區域有分布。野生于河口、淺海、內灣汽水水域的紅樹林區或潮溝中,退潮時會躲藏在泥灘的孔隙或石縫中。1801年命名。近岸暖水性小型底層汽水魚類,對鹽度變化的耐受力很強。此外,其適應性廣,抗病力強,生長快,也是人工養殖的優良品種。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漁民,常利用自然苗種進行養殖,效益明顯。
夜行性,性兇猛,攝食小魚、蝦蟹類、水生昆蟲和貝類,冬季潛伏在泥沙底中越冬。其肉質鮮美,細嫩可口,營養價值高,有滋補功效,屬上品魚類,是中國東南沿海的名貴食用魚之一,也可作為觀賞寵物魚飼養,但汽水魚類,人工飼養難度很高。
生存環境:汽水
最大長度:20cm
形狀分類:圓柱
顏色分類:褐色_灰色
活動區域:底層
飼養難度:較難
性情習性:領地_兇猛
適宜溫度:24℃±3℃
酸堿范圍:7.5±0.4
硬度范圍:10±5
壽命年限:4年
食物飼料:魚蝦
烏塘鱧形態特征 >
體長10-20cm,重達104g左右。體延長,粗壯,前部亞圓筒形,后部側扁,尾柄較長。背緣、腹緣淺弧形隆起。頭中大,前部鈍尖,略平扁,后部高而側扁,頭寬大于頭高,短于頭長。吻短鈍,寬圓,平扁。眼小,上側位,稍突出。背鰭兩個,相距較遠,左右腹鰭不愈合成吸盤,尾鰭圓形。體褐色或有暗褐色斑紋,腹面淺褐色,尾鰭基底上端有帶白邊的黑色睛斑,背鰭和尾鰭有褐色帶紋。
烏塘鱧飼養方法 >
野生情況下,多棲息于灘涂的洞穴中及河口或淡水內,攝食小型蝦蟹類,喜在石縫中營穴居生活和繁殖。廣鹽性,最適鹽度5-15‰,21‰以上生長緩慢。最適水溫為23-26℃,當水溫低于15℃時,致死水溫為10℃以下。水體pH值7-8.2為宜,要求溶氧量在4毫克/升以上。
烏塘鱧雌雄分辨 >
烏塘鱧繁殖方式 >
性成熟早,1齡個體可達初次性成熟。生殖期為每年4-9月。中國南方較早,北方稍遲。洞穴產卵,產卵場一般水質清澈,有流水。產卵時間一般在夜間。成熟卵淺黃色,圓球形。為沉黏性卵,卵膜厚,不透明。受精卵在水溫為26-28℃時經過4天孵出,23-25℃時7天孵出,仔魚有趨光性,攝食輪蟲。20天的稚魚可攝食撓足類,45天的可食碎貝肉。生長快,一年中以6-10月其生長最快,12月至翌年3月的越冬期內停止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