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頜鱭

長頜鱭:別名刀魚_鱭魚_刀鱭_毛鱭_毛魚_湖鱭_梅鱭_苦初魚_鳳尾魚_毛花魚_野毛魚_長江刀魚,為鯡形目、鳀科、鱭屬、其他系列品種,原產于亞洲東部,野生于淡水河流下游及河口區域,定居型只分布在長江下游及附屬湖泊中。1905年命名。富含鎂、脂肪,且多為不飽和脂肪酸,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對心血管有很好的保護作用,有利于預防高血壓、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是老人、兒童、孕產婦的理想滋補食品。其鱗片和銀白色油脂層含抗癌成分硫代鳥嘌呤,對輔助治療白血病、胃癌、淋巴腫瘤等有益。中醫入藥,可養肝、祛風、止血,對治療出血、瘡、癰腫等疾有良效。
沿海河口地區常見的經濟魚類,體銀白,形狹長側薄,頗似尖刀。富含鮮味氨基酸、味道鮮美、肥而不膩、肉質細嫩、營養均衡,遠近聞名,與長江鰣魚、河鲀并稱為“長江三鮮”,還具有有潤澤肌膚、美容的功效。
生存環境:汽水
最大長度:41cm
形狀分類:刀形
顏色分類:褐色_銀色
活動區域:中下
飼養難度:較難
性情習性:溫和
適宜溫度:24℃±4℃
酸堿范圍:7.2±0.3
硬度范圍:10±4
壽命年限:6年
食物飼料:小魚小蝦
長頜鱭形態特征 >
體長25-41cm,重可達360g。體側扁而長,前部高,向后漸低。背緣平直,腹緣有鋸齒狀棱鱗。頭短小,側扁而尖。吻鈍圓,突出。眼較小,近于吻端。口大,下位。鰓孔寬大。體被薄圓鱗。無側線。背鰭中等大,約位于體前半部中間,起點稍后于腹鰭起點。背鰭基前方有一小棘。尾鰭不對稱,上葉長于下葉。體銀白色,背側顏色較深呈青色、金黃色或青黃色,腹部色較淺,尾鰭灰色。
長頜鱭飼養方法 >
孵出的幼魚順流而下,在河口或咸淡水中生活,次年下海生長和肥育。屬肉食性魚類,稚魚和幼魚通常棲息在上、中層,主要攝食小型甲殼動物及其幼體如橈足類、枝角類等。成魚棲息較深水層,主要以大型甲殼動物如蝦類和其他大型動物如多毛類、銀魚、梅童魚、黃魚、鯧魚、烏賊等的幼體或成體為食。定居湖鱭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其中以枝角類為主。幼魚期生長速度較快,每天平均可長1mm左右。壽命不長,一般為4-5冬齡,最長不超過6冬齡。
長頜鱭雌雄分辨 >
雄魚體長和體重幅度一般大于雌性,其最大值也比雌性大。幼魚時上頜骨短,向后伸到鰓蓋附近。成魚時上頜骨向后伸達胸鰭基底,上頜骨下緣有小鋸齒。
長頜鱭繁殖方式 >
3齡性成熟,每年春季,沿江逆流而上洄游繁殖,5月下旬在流速緩慢的淡水河灣處產卵。洄游型在海洋不集大群,多分散在沿海底層,洄游集成大群,并停止攝食。定居型生活在湖泊內水流平緩水質混濁水體的表層和中層,不集大群,不生殖洄游,繁殖期仍攝食。產卵水溫15-28℃。懷卵量1368-77500粒。浮性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