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瘤麗蚌

背瘤麗蚌:別名麻皮蚌_麻歪歪,為蚌目、蚌科、麗蚌屬、螺貝系列品種,原產于亞洲東部,我國分布于河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及廣西等地。野生于于水深、水流較急的河流及其相通的湖泊內,底質較硬,多為沙底、有卵石的沙底或泥沙底,有的個體生活在巖石縫中。幼蚌較成蚌行動靈活,往往在水域沿岸帶可采到幼蚌,而成蚌則在水深處方能采到。我國《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將其列為2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我國特有的珍珠貝類,在長江中、下游流域的大型、中型湖泊及河流內,產量高。蚌肉可食,肉和殼粉可作為家禽、家畜的飼料。殼厚,可為制造紐扣、人工育珠用的珍珠核以及貝雕工藝品的優質原料,也入中藥,稱珍珠母。
生存環境:弱堿
最大長度:20cm
形狀分類:橢圓
顏色分類:黃色_棕色
活動區域:底層
飼養難度:中等
性情習性:溫和
適宜溫度:22℃±4℃
酸堿范圍:7.4±0.4
硬度范圍:14±4
壽命年限:5年
食物飼料:微生物
背瘤麗蚌形態特征 >
貝殼甚厚,殼質堅硬,外形呈長橢圓形。前端圓窄,后端扁而長,腹緣呈弧狀,背緣近直線狀,后背緣彎曲稍突出成角形。殼頂略高于背緣之上,位于背緣最前端。殼面布滿瘤狀結節,一般標本結節聯成條狀,并與后背部的粗肋接呈“人”字形。貝殼外形變異很大,有的殼前部短圓,有的前部長。殼內層為乳白色的珍珠層。鉸合部發達,前閉殼肌痕為圓形,深而粗糙。后閉殼肌痕較大,近三角形,淺而光滑。外套膜痕明顯。
背瘤麗蚌飼養方法 >
主要以矽藻、原生動物、單鞭毛藻類及有機物碎屑為食。要經過兩個夏天一個冬天育的珠才可采收,采收時間為10-2月,水溫15℃以下為宜。活蚌取珠時,不要切斷閉殼肌,用開殼器開殼、加塞,切開珍珠囊一個小口,然后用工具壓出珍球,操作過程保持珍珠囊完整且不移位。剖蚌取珠的方式多數以手工分離法取珠為主。將蚌放置在手術操作臺上,用解剖刀用力切斷前后閉殼肌打開蚌殼,用手指輕輕地逐粒擠捏出外套膜或內臟團內珍珠,或用鑷子等工具夾出。
背瘤麗蚌雌雄分辨 >
幼殼殼面呈綠褐色,老殼則變成暗褐色或暗灰色。
背瘤麗蚌繁殖方式 >
卵為均黃卵,受精卵分布在雌蚌內、外鰓腔中進行胚胎發育。胚胎發育過程包括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腸期、膜內鉤介幼蟲期和鉤介幼蟲期。卵裂為螺旋不等完全卵裂。未受精的成熟卵在鰓腔內退化。胚胎發育期與胚胎、外鰓和內鰓顏色相關。